随后,两人将李洋洁的尸体抛到了附近豪斯曼大街的针叶树下。他们以为自己的罪行会就此掩盖,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五、艰难的审判:正义的追寻
5。1漫长的审理过程
2016年9月21日,德国德绍检察院以蓄意谋杀和人身伤害罪名,正式起诉塞巴斯蒂安和齐尼亚。11月25日,李洋洁遇害案在德国德绍地方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引起了在德华人及全球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
然而,庭审过程并不顺利。首先,两名被告在庭审前后的允许摄影时段内,始终用纸张遮挡脸部,拒绝面对镜头和公众。其次,由于案发时两名被告尚未年满21岁,法庭需要决定是按照青年刑事犯罪还是成年人刑事案件来判决。这一决定至关重要,因为按照青年刑事犯罪,谋杀罪最高判15年监禁;若按成年人刑事案件,则可判终身监禁。
此外,案件缺乏直接证人,两名被告在庭审期间一直保持沉默,没有提供任何口供。警方只能通过通话录音、搜索记录等少量证据,进行漫长的取证工作。整个案件的审理持续了8个多月,开庭次数多达37次。
更令人气愤的是,庭审过程中还出现了多次程序错误。例如,在11月25日的首次庭审中,一名陪审员事先没有进行宣誓,导致整个审理无效。直到11月30日,所有陪审员重新宣誓后,检察官才再次宣读起诉书。
5。2关键证词与证据
2017年1月9日,德绍地方法院举行了2017年第一次庭审。法官听取了证人辛迪·H(CindyH。)的陈述。辛迪指控塞巴斯蒂安在2013年曾两次对她实施强奸。她表示,被施暴后在塞巴斯蒂安的暴力威胁下,她保持了沉默,直到塞巴斯蒂安因李洋洁案被捕后,她才向警方报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证词为塞巴斯蒂安的犯罪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表明他可能是一个惯犯。更重要的是,2017年1月16日,齐尼亚在法庭上承认,是她将李洋洁诱骗至了李洋洁遇害的废弃建筑中。这是案件审理中的重大突破,因为齐尼亚的部分招供提供了许多对塞巴斯蒂安不利的作案细节。
犯罪心理学家对塞巴斯蒂安进行了精神鉴定,结果显示他在作案前就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长期接受治疗并服用相应药物,性心理也有一定程度的扭曲。专家指出,这些心理问题不是简单的教化和改造能轻易转变的,因此建议对塞巴斯蒂安适用更为严厉的成年刑事法案。
5。3最终判决与上诉
2017年7月31日,李洋洁遇害案开始第35场庭审,控辩双方进入最后陈述环节。检察官要求,对塞巴斯蒂安适用成年刑法,判终身监禁;而对齐尼亚则应判八年监禁。检察官克洛普夫(HeikeKropf)表示:"做了大约30年的检察官,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案件,但是像此案这样、每场庭审旁听席都几乎坐无虚席的,从未遇见过。"
2017年8月4日,德绍-罗斯劳地方法院作出一审宣判。主犯塞巴斯蒂安因犯下谋杀和强奸罪被判处终身监禁。法庭认定,塞巴斯蒂安不能像一般的终身监禁囚犯一样在服刑15年后申请假释。从犯齐尼亚作为主犯的前女友,由于犯下严重的性侵罪,按照德国青少年刑法被判处5年零6个月有期徒刑。此外,两名被告还需赔偿李洋洁父母6万欧元的精神损失费。
主审法官指出,两名被告犯下的是"难以想象的罪行",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性幻想,而留学生李洋洁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对于这一判决,李洋洁的父母表示,他们对塞巴斯蒂安被判处终身监禁感到欣慰,但对齐尼亚仅因"性虐待罪"获刑5年半表示不满,并表示会提起上诉。
随后,两名被告均提起上诉。2018年9月3日,德国联邦最高法院驳回了塞巴斯蒂安针对其一审终身监禁判决的上诉。9月6日,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又驳回了控辩双方的上诉以及抗诉,维持一年前德绍地方法院的一审判决:齐尼亚获5年半有期徒刑,塞巴斯蒂安则被判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六、跨越国界的哀思:李洋洁的最后旅程
6。1来自世界各地的悼念
李洋洁的不幸遭遇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哀悼。2016年6月5日,德国首都柏林约200名华人自发在柏林标志性建筑勃兰登堡门前举行集会,沉痛悼念不幸遇害的李洋洁。一些德国友好人士也参加了此次悼念活动。
李洋洁生前就读的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Dessau校区约有300名中国留学生,他们多次在德国街头举行仪式悼念李洋洁,并为其家属举行了募捐。
2017年5月,在李洋洁离开一周年之际,德国大大小小的城市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视频显示,有两位德国青年,其中一位拄着拐棍,在现场向行人讲述李洋洁的案件;一位头发花白的德国女士,在为李洋洁点燃了一支蜡烛之后,多次询问李洋洁的同学,她还能为这位女孩做些什么;一对来自意大利的年轻情侣,守在遗像旁,久久不忍离去;两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使劲撑着一把伞,为李洋洁遗像前的蜡烛挡雨。
这些跨越国界的悼念活动,展现了人们对李洋洁的同情和对正义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这起案件在德国社会引起的震动和反思。
6。2李洋洁的最后愿望
在李洋洁的父母整理女儿的遗物时,他们发现了李洋洁生前的许多愿望。她曾计划在德国或荷兰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国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还要带父母出国看一看,感受国外的人文地貌。
李洋洁在德国读研期间,经常在微信上告诉父母,德国是一个文明的国家,这里的人们善良友爱,环境优美,天空湛蓝。这些描述可能让她自己放松了警惕,也让她的父母不再过多提醒她注意安全。
然而,这个充满梦想的女孩,却因为两个陌生人的扭曲欲望,永远失去了实现这些愿望的机会。她的故事,成为了一个警示,提醒人们即使在看似安全的环境中,也不能忽视潜在的危险。
七、暗夜中的警示:反思与启示
7。1留学生安全的警钟
李洋洁案在中德两国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留学生的安全敲响了警钟。案件发生后,中国驻德国大使馆领事部主任周安平参赞当面向萨安州内政部国务秘书TamaraZieschang就李洋洁遇害案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德方有关部门依据德国法律公正调查和审理此案,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旅德中国公民和留学生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
这起案件也引发了人们对留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许多留学机构和学校开始加强对留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醒他们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单独前往陌生环境,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求助。
7。2司法公正的考验
李洋洁案也对德国的司法公正提出了考验。案件中,主犯塞巴斯蒂安的父母是当地高级警官,这一背景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尽管德国警方和法院最终做出了公正的判决,但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一些波折,仍然让人们对司法系统的效率和公正性产生了思考。
正如李洋洁父母的律师派茨纳所说:"被告父母此前是当地高级警官,这一事实对这个案件的影响并非不重要。"这句话揭示了权力与司法公正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也提醒人们,即使在法治社会,权力的影响仍然可能存在。
7。3人性的黑暗与光明
李洋洁案最令人震惊的,是凶手塞巴斯蒂安和齐尼亚的残忍行为。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扭曲欲望,不惜夺走一个无辜女孩的生命。这种极端的自私和残忍,展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
然而,案件中也展现了人性的光明面。李洋洁的室友坚持报案,李洋洁的父亲作为一名中国警察,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直觉,帮助揭开了案件的真相。还有那些自发组织悼念活动的人们,无论是华人还是德国人,都展现了对正义和善良的坚持。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大案要案详情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