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理念的碰撞
两位部里的年轻技术员先发言,他们整理问题条理清晰,引用的理论依据也很充分。
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偏向于“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加强设备点检”、“建议更换原厂备件”这类原则性意见,对于在缺乏备件和极端工况下如何应急处理,涉及较少。
那位吴讲师则从材料力学、摩擦学原理角度分析了几个典型案例,理论推导很精彩,但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需要“优化结构设计”、“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引入在线监测系统”等。
听起来高大上,却让另外两位年轻技术员面露难色。这远水救不了近火,甚至有些超出现阶段国内工业的现实条件。
轮到赵四时,他拿了一个矿山上报的牙轮钻机回转减速箱频繁断齿的例子。
“这个案例,”赵四指着自己整理的摘要,“现象是低速重载启动时断齿。上报厂分析是材质问题,要求更换更高等级的进口齿轮钢。”
他顿了顿,继续说:“但我看了他们的润滑记录和操作描述,发现几个细节:一是他们用的润滑油粘度偏低,二是天冷启动时预热不足,三是操作工习惯性猛抬离合器。”
“所以我初步判断,断齿主因可能不是材质,而是润滑不良导致油膜破裂,形成干摩擦,叠加冲击载荷。”
“应急方向,一是立即换用更高粘度的耐极压齿轮油,二是严格规定启动前预热和怠速运行时间,三是培训操作工平稳操作。”
“如果短期内无法解决油品问题,甚至可以建议他们加装一个简易的齿轮喷淋润滑装置,成本不高,但能极大改善润滑条件。”
他的分析没有引用高深理论,却直指操作和维护的细节,提出的方案简单、花费少、能快速见效。
王工听着,一直没什么表情的脸上微微动了一下,点了点头:“嗯,思路对头。重载低速启动,润滑是关键。上报厂动不动就喊材料不行,换进口,哪有那么多外汇?”
吴讲师推了推眼镜,插话道:“赵明同志的分析很有实践意义。不过从根本上看,这确实也反映了国产重载齿轮钢的疲劳强度和韧性不足的问题。”
“长远看,还是要从材料升级和结构优化入手…”
“长远是长远,”王工不客气地打断他,“眼下矿上等着打钻,机器趴窝一天损失多大?先得让他们转起来!小赵这法子,能顶用!”
吴讲师被噎了一下,略显尴尬地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两位年轻技术员则好奇地向赵四询问润滑油脂选型和简易喷淋装置的实现细节,赵四耐心地一一解答。
小小的分歧,让赵四隐约感觉到不同背景技术人员之间的思维差异。部里的技术员更注重规范和流程,学院派擅长理论分析和长远规划。
他自己这种从车间摸爬滚打出来的,则更倾向于立足现实条件,解决眼前紧迫的问题,带着一股“土”味儿,却也透着实效。
下午继续工作。赵四又遇到几个棘手案例。
一个是关于大型轧机牌坊窗口尺寸精度超差反复修配的难题,上报材料堆砌了大量数据,却抓不住重点。
赵四仔细研究了维修记录和图纸,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多次堆焊修磨导致的基础应力释放不均和基准丧失。
第76章理念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