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功德林的学员们不懂化工,但是其中懂纺织的却不少。
毕竟当年民国时期号称的黄金十年,其主要发展的就是纺织业。很多功德林学员那个时候或多或少和纺织行业打过交道,敲过竹杠,甚至是自己掏钱搞过纺织印染业去捞快钱。
“这?这是把塑料直接拉成了丝线?”不少人颇为惊讶。
有人上手去拉扯这些乙烯制作的丝线,发现这玩意儿真牢固,单纯论抗拉扯能力的话,比传统棉线要强太多了。
“这玩意儿真的是坚韧啊。想必也很耐磨吧。”
在尝试拉扯后,没有直接把丝线拉扯断,杜聿明放下手中的丝线好奇的问道。
程工推了推眼睛笑道:“对,相比于传统棉布,这种化纤纤维制作的布匹,耐磨性更好,抗拉扯能力更强。传统棉布因为纺织工艺的问题,想要其坚固耐用,那么就必须要做的极其厚实。”
程工这话说的诸位直点头。因为都是带兵打过仗的人,国党的贪污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包括军服。
上面下发的军服就和开玩笑一样有一些用的都是烂布,别说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多下水洗几次都能烂。
那些烂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织的很疏,布料还很薄。所以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鉴别布匹好坏的方法也特别简单。那就是布料摸起来厚不厚,重不重就能分辨好坏。
厚的,重的,那就是好东西,反之就是垃圾。
这种靠重量辨别东西质量好坏的经验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元时空后世都没变。
很多人买东西上手就是摸重量,重就是好。不仅仅是衣服鞋子,包括电器也是如此。
电扇,买重的!
电冰箱,买重的!
手机(2000-2008年),买重的!
汽车,越重越好啊!
当然,这也不能说那一辈人这样选东西有错。因为在他们所经历的时代,中国材料科技没有多少提升。东西好就要用料足,用料足就要堆各种很重的材料。
这些功德林学员就是如此。当程工带着他们走过纺织厂的车间。
他们看到了整个纺织厂的全部流程。
从产棉地运来的棉花,抵达这里。它们离开土地,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精梳、粗纱、细纱,在与化纤丝线进行混纺,最终编织成一块温暖的布。
一卷卷捆扎堆放,敦厚扎实。等待着它们的是温暖天下的旅程。
坯布车间里,功德林的这些学员们忍不住上手去抚摸这些敦厚扎实的布料。
他们惊讶的发现,这些布料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沉重。
“混纺面料,质地柔软。保暖性亲肤性都很好。尤其是我们可以将它们编制的很密,这样一来不用纺织的很厚,我们也能达到牢固扎实的效果。
这样的编织方式,我们可以制作出质感更好的布料,而且减少厚度后我们才可以纺织出更漂亮的衣服。”程工说道这里莫名的有些激动。
“各位呀,请看看这些。这是腈纶布和涤纶布。”
功德林学员们上手摸了摸纯化纤的布料。嗯,手感没有混纺棉纶的好。绵纶的布料摸起来手感非常惊艳。
是那种绵软柔和的手感。在这个时代,纯棉纺织工艺没有突破,纯棉布的手感偏硬。需要穿一段时间才会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