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立即离开,而是顺着寺内石道慢慢闲走,装作随意地欣赏景致。
这里地势不高,却风光极佳,前方山体挡风,后方小溪绕寺,几棵百年榕树枝叶垂挂,寺中鸽子成群,自在栖息。
心情本是有些烦躁,但再一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安宁之地,李二宝不知为何,心情慢慢松弛了些。
他绕过正殿偏殿,最后无意间在一角的侧院看见了一座立着的石碑——
灰白色大理石,上刻两个字:“功德”
。
这就是他此行真正的目标。
功德碑前铺了一圈细砂与碎石,显然是有人定期清理过,碑体没有风蚀太多痕迹,仍旧清晰可见。
李二宝走近几步,定睛细看。
整座碑不大,宽约一米五,高两米,分为三列。
左右两列是近几年的香客捐名,按捐赠年份排列,从重建初期一直到近两年都有;
中间一列则是早年间“主要功德人”
也就是最初数年出资最大、次数最多者。
他扫过那些名字,一开始并未看出特别之处,多是普通姓氏,甚至还有几个是组合名,看不出真实身份。
但当他扫到最上方,也就是中间一列的最顶部位置时,脚步停住了。
一个名字,赫然醒目:
林慎初。
三个字,端端正正,篆体刻成,字体比其他名字略大些,且下方还附了一行小字:“清音寺重建之初第一批功德主。”
李二宝盯着这名字看了几秒,眉头轻蹙。
这个名字,他没印象。
但越是不认识,反而越值得查。
一个能在寺庙废墟中,第一批出资、甚至愿意留下名字的人,不可能是无名之辈。
而且按寺内风格,这种人名刻在最上,是必须经过住持认可,身份背景也绝不简单。
他下意识记下名字,绝对这应该就是瓦猜夫人的暗指。
查这个“林慎初”
到底是谁,他为什么会在那样的时期出资,出自哪里,又去了哪里。
如果他只是个普通善信,那为何没任何资料流传下来?
如果他不是,那就更不能忽略。
不远处的香台旁有香火钱箱,李二宝走过去,丢进一张百元纸币,鞠了一躬。
没有点香,只是静静看了一眼佛像,像是感谢,也像是约定。
做完这一切,他绕出寺门,阳光刚刚好,洒在台阶上。
上车前,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座不显眼的功德碑,目光沉了几分。
坐进车里刚系上安全带,手机忽然响了。
来电显示:韩怀一。
李二宝眉头轻挑,接通。
电话那头的韩怀一语气很直接,没有寒暄,只丢下一句话:
“我人在南湾,半小时后,到滨城酒店见。”
然后就挂了。
李二宝愣了两秒,脸上神情未变,伸手启动引擎,方向盘一转,车头朝着山下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