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汉太中大夫,东汉末著名学者,“建安七子”之一。
纵观孔融一生,锋芒毕露、放荡不羁,真正让孔融死于非命的并非一时之失,而是长期以来恣意放纵、日积月累的结果。孔融有才,世所周知,但这个才是否用到正地方就不太好说了。据《三国志通俗演义》记载,孔融十岁时曾经去拜谒河南尹李膺,因李膺乃汉代名人,非“当世大贤,通家子孙”,概不接见。到了家门口却见不到想见的人,于是孔融灵机一动对门吏说:“我,李相通家子孙。”门人见说,赶紧通报,等到了堂上,李膺好奇的问:“汝祖与吾祖何亲也?”孔融答道:“先君孔子与君先尊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此言一出,李膺十分惊奇,过了一会,太中大夫陈炜也来拜见李膺。李膺就指着孔融说:“此异童子也。”也是陈炜看孔融年少,就漫不经心说了一句“小时聪明,大未必聪明”。本来是一句玩笑话,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知道孔融哪来那么大的气性,立即应声答道:“如君所言,幼时必愚浊也。”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孔融的确是聪明绝顶,反应灵活,而由此也暴露出孔融的锋芒毕露和口下无德。
除此之外,孔融还有个毛病,私心太重。曹操用人,让孔融推荐,按说孔融真要念及国家社稷,就应该大公无私,举荐贤人,但孔融遍观左右,没有一人能入其法眼,最后偏偏推荐了自己的好友,祢衡。结果祢衡狂徒一个,裸身击鼓骂曹操,最终被曹操借江夏黄祖之手要了性命,祢衡死了,孔融也由此埋下了杀身的种子。孔融直言无忌,闻人之善,极力宣扬,面告其短,退称所长,知无不言以为己过,所以海内英贤都信任他,经常是宾客盈门,“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孔融的威望,终于使曹操采取了果断措施,使郗虑掲发孔融的“四大罪状”:一,在北海见汉室多故,招集徒众说,“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又与孙权使谤讪朝廷,这是叛逆证据。二,身在公卿之列,衣冠有违礼仪,带头冒犯朝威。三,孔融曾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这些有悖人伦之说,是大逆不孝表现。四,孔融与祢衡相互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的回答是“颜回复生”。
孔融的仕途并没有带给他多大荣耀,而他的落幕是以孝知名。孔融曲折的经历,诠释了一个书生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悲剧,他的实践可以从三个方面总结:一,孔融就任一方,在大动乱中,虽然也曾整军备武,但看不出他的自卫能力,说明他缺乏军事才能,而他的要旨是,试图以兴学重儒,举荐人才,达到以文治乱的目的,结果证明,在乱世权变中,到处碰壁。孔融近乎荒唐的临阵对敌,又只能是屡屡败北。二,孔融在中央,无论是董卓还是曹操当权,他敢于不惧权势,直言不讳,嫉恶扬善,试图以自己意愿,匡正朝纲,这些都寄托着孔融济世的才识,低调处理马日磾、全力营救杨彪、对刘表知而不发,这些主张,应该说有利于当时政局的稳定,说明他在从政上还是有高明之处,倘若在治世时,说不定他会大有作为。《后汉书》说他,“负其高气,志在靖难,”就是这种寄托。三,孔融出身世家,正统思想根深蒂固,他与曹操,是同时代人,但他与曹操的政治取向,是截然不同,当初,袁绍、曹操初露头角时,有人劝他要结识一方,孔融深知袁、曹终要图谋汉室,怒杀其人,表明了他的立场。
孔融不具应变之策,仅以书生的热情,冲在治乱的实践中,实际上是志大才疏,注定要倒在强权下。反之,即使曹操不杀他,恐怕他也难有作为。
我是王富贵。在大明朝,没有人比我的钱更多,没有人比我的官更大不过要做这两点,首先就要帮朱厚熜坐上龙椅,要帮他保住自己的亲爹。守护最好的朱厚熜,坚决捍卫兴献王的亲爹身份不动摇总结起来,就是两个中二少年的抗争之路,无论有多难,我都要这满朝大臣,烟消云散!读者群284427642...
穿越异界当皇子,张寒原本想低调躺平,当个逍遥王爷。奈何,天朝第一女将许给了他,野心勃勃的要当太后。可我这还没死呢,皇后会不会太着急了点?召唤文,系统文,争霸文,异界修炼...
忙碌与悠闲,贫困与富裕,你的选择是什么?...
...
她是绝世无双的药学天才,手握药王宝鼎,一朝穿越,竟成御药房最卑微的小药奴。医师刁难,公主欺辱,连未婚夫都上门要退婚?不怕,药鼎在手,天下我有。顶级药方信手拈,珍稀药材随手拿,惩刁奴,斗细作,治皇帝,...
一座古老神秘的灵术学院,一次密谋无情的审判,连接了平凡与神圣,审判使开始食尽人间烟火,而他开始对抗命运之轮开始转动,一个在寻找罪的救赎,一在寻找爱的归属不可思议的旅途,收集七件圣物,英灵殿,黑白国度,雪域谜城魔族,吸血鬼,影子王国,狼王难以置信的身世,不停的追念,寻找的大哥竟是魔族之人,以男人身份活到至今却发现是女人惊天现世的谎言,她不再是原先那个他接二连三的审判,高冷的审判使竟然是两个!红色的那位貌似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