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感到很奇怪,方子也没有问题,强烈的探索心,驱使他寻找问题的真相。】
【结果几经波折,柳宗元发现原来是药店里用老芋头冒充茯苓卖给他。】
【柳宗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卖假药的商人不仅被判了一年流放,还被柳宗元写到《辩茯神文》中。】
【到了宋代,饮食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烹调技术和烹饪方法日益完善,食材的使用和加工也更加多样化,假货也越来越多遍地开花。】
【南宋浙江乐清县令袁采,在《世范》一书中描述过当时的风气:
”很多店铺,鸡鸭填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蔽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奸商们把鸡鸭的肚子里填满沙砾,把鹅羊的皮肉间吹满气以增加重量,卖盐时还会在盐里掺入灰土。】
【宋代因为南北割据,优质的牧场都不在宋人手里,但是羊肉需求量很大,不得已要从辽国进口羊肉。】
【但这些羊肉,勉强只能覆盖宫廷、贵族食用,民间压根吃不到。】
【肉价昂贵,自然就给了奸商们造假的动力。】
【北宋大臣杨亿在《杨文公谈苑》里就记载:“今人有以猪肉和羊尿浸之,即以肉味羊膻,莫能辨也。”】
【奸商会用廉价的猪肉冒充羊肉,选取猪肉里面瘦的部分,用羊尿浸泡让肉染上膻味。】
【自从知道了有这种手段后,杨亿就只吃自己看着屠宰的羊。】
【现代社会很多路边烧烤,用鸭肉和羊油压制出肉块,再用羊尿浸泡出膻味儿冒充羊肉,这种手法也不过是和宋人学的。】
【古人在进行食物加工时,就像红高粱里面的酿酒一样,很喜欢在尿上做功夫。】
【南宋文学家刘克庄,就在笔记小说中记载过一件事。】
【黄州有一个卖油郎,名叫渠生,每次榨油时,都要趁油热的时候往里面加小便,最多时可以加到三分之一。】
【清末的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里面也有记载:“饮食日用之物,非目睹不知其制造之秽。”】
【他在福建,亲眼见到冰糖制作中掺入猪脂增光。】
【他在兰溪,发现南枣用牛油拌染以求色泽鲜艳,以致闻之带有膻味。】
【闻名天下的富阳竹纸,其竹丝必须经小便浸泡方能软化。】
【淮甸虾米存放变色后,也是用小便浸泡恢复红润。】
【河南鱼鲊在运输途中变质,经水洗用小便浸泡处理,再添加物料,使其重新紧实入味。】
【陈其元感叹,这些经过污秽工艺处理的物品,竟被僧侣用以供佛,被道士用于画符上表,而江南人家仍将此类虾米鱼鲊视为美味。】
【世人习以为常,而不察其弊,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宋朝的《清波杂志》同样有类似的记载:“承平时,淮甸虾米用席裹入京,色皆枯黑,无味,以便溺浸一宿,水洗去,则红润如新。”】
【淮南的虾米经过长途运输,往往颜色枯黑而且无味,虾的卖相就会变差,这时候用尿液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洗掉,原本发黑的虾,就会像刚从水里打捞出来的一样,看起来鲜亮可口。】
【这事听起来恶心,但背后确实有它的歪理。】
【尿里有一种宝贝——氨水。】
【虾米发黑,是因为里面的虾红素,在运输途中接触空气氧化变质了。】
【而尿液中的氨水有很强的还原性,相当于给虾米做了一次化学褪色,把黑色素还原掉,让它重新变回了橙红色。】
【另外虾米长途运输后,本身会有一股不新鲜的腥臭味,尿液的骚臭味极其浓烈,完全能把原来的异味给盖住。】
【等第二天卖之前,用水把表面的尿骚味冲掉,剩下的就是看起来鲜亮,闻起来也没大问题的虾米。】
【普通人根本想不到它经历过什么,光看卖相就上当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