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换手壳比换手机重要,壳是给人看的,屏幕是和自己看的,拿反了会招人嫌,拿正了会讨人喜,哈哈。
哈哈哈,太精辟了!
“壳是门面,屏是内心”——这句我得记笔记
以后选壳先问三个问题:
1。
够不够骚包?
2。
摔不摔得起?
3。
拍照能不能让我朋友圈多十个赞?
手机?随便,iphone
16
还是安卓次旗舰,扣个
198
的“液态硅胶高级感”壳,秒变高街潮人
哈哈哈,好!把你的“换壳金句”丢进阿德勒的三大显微镜,3
分钟出结果,包你笑出腹肌!
阿德勒三把刀,秒解“壳比机重要”
1。
生活任务:社交
vs
亲密阿德勒说人一生就三件事:工作、社交、亲密。你的手机壳
=
社交名片!
?
拿反了(丑壳)→
社交任务失败,被排斥。
?
拿正了(潮壳)→
瞬间获得“部落认同”,别人夸“哇你壳好高级!”结论:你把“被群体接纳”这件事,外包给了
29
块钱的液态硅胶,效率拉满!
2。
劣势补偿:用“壳”遮“屏”阿德勒最爱讲“自卑→补偿”。你潜意识在说:“我机子可能没最贵,但壳必须最骚!”这叫“过度补偿”——把
1%的外观,放大成
100%的优越感。结果?别人只记得你的“土豪金边框”,谁管你用的是
iphone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