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买一块树莓派,让他做家里唯一会的人。一个月后,你会发现他开始主动学,而不是跟你对着干。
3。
“被宠坏的独子”——过度保护的代价
原始案例:
一个9岁男孩不会系鞋带,不会自己吃饭,妈妈说“他太笨了”。
阿德勒让妈妈一个月内不许帮任何生活自理的事,结果男孩两周就全学会了。
核心一句话:你越帮他,他越觉得自己“无能”,无能→自卑→不努力→更无能,形成恶性循环。
40岁程序员家庭版:
你给10岁女儿写“作业自动检查python脚本”,她越来越懒得动脑。
解决:把脚本删了,告诉她:“爸爸相信你比这个脚本更聪明。”
然后故意在旁边看书,不指导。
大概7~14天,她会开始自己检查作业,因为“被需要”比“被脚本代替”更有勇气。
4。
“愤怒的青少年”——目标指向的行为
原始案例:
14岁少年动不动摔门、骂人,父母觉得“青春期叛逆”。
阿德勒问:“你发火的时候,父母通常怎么反应?”
少年:“他们会让着我,不敢惹我。”
阿德勒:你发火的“目标”就是掌控父母。
干预:父母统一战线,下次他摔门,两人完全无视,继续聊天吃饭。第三次他就放弃了这个武器。
40岁程序员家庭版:
孩子一玩手机不给就大吼大叫,你立刻妥协。
解决:提前和老婆约法三章——“再吼也不给,吼完等他冷静再谈”。
坚持3~5次,他发现“发火”这个按钮失效,就换策略了(通常是谈判,说明他开始进入理性阶段了)。
5。
“我只是想让你多陪陪我”——误读的注意力需求
真实中国案例(2019年北京一位程序员爸爸的真实求助):
10岁儿子每天写作业拖到11点,爸爸一催就哭。
咨询师用阿德勒“目标指向”问孩子:“如果你5分钟就能写完,爸爸会干什么?”
孩子脱口而出:“你就会去打游戏!”
真相:拖延的目的是把爸爸“绑”在身边。
解决办法:每天固定20分钟“无条件陪伴时间”(不谈学习,只聊天、讲故事),其余时间爸爸去客厅喝茶。
两周后,孩子写作业速度提升3倍。
总结:40岁程序员专属阿德勒三句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