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愤怒之余,也在思考着朱标,他了解的朱标,是一位遵守国法,并且非常较真的人,他不会做僭越法律之外的事,更不会允许别人践踏大明的律法。
可现在……为何这么快的让赵文来死?
朱元璋怎么都觉得,朱标这么做有点不对劲。
……
朱元璋知道了朱楷、朱标等五位皇子在长安城,远在凤阳的李善长也知道了的。
作为朱元璋在战争时期的后勤以及行政的最高长官,他对朱元璋的疑心病了解的非常透,这件事肯定不会随着赵文来的死而结束,如果朱元璋插手,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且,李善长记人的名字,记得也非常清楚。
赵文来在他的学堂上过课,仅仅有几节课而已,但是李善长却非常清晰的记住了赵文来的名字。
这个人,私心太重,难堪大用。
也就是说,当上长安的知府经到极限。
这么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他死或者不死,对李善长的影响都不大,死就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朱标处理赵文来的方式,让李善长觉得有点不对劲。
处理的太快了,一点道理都没有。
难道不是朱标,而是朱楷?
李善长有些担心,如果处理事情的人是朱楷,那没事了,那小子不管怎么处理,最后的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
可万一是朱标,那就不同了啊。
以李善长对朱标的了解,他应该是知道了什么,却不想让事情传播开来,更不想让朱元璋知道……这才选择牺牲赵文来一个。
到底是什么事呢?
李善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却很清楚……这件事是大事,大到朱标都觉得棘手。
……
腊八,长安城。
进了腊八就是年,也正是在这一天,朱标在长安城最宽阔的一条街的街口,摆下一座台子。
要公审尹禄等一众强加赋税的官员。
什么是公审?
就是让百姓们都来看,然后当着所有百姓的面,宣布尹禄等一众官员的罪行。
尹禄在朱标居住的酒楼外跪了一晚上,也没有逃脱自己被杀的命运。
他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想要朱标网开一面,可随着朱标找到赵文来留下的账本,尹禄竟然是那头最大的老虎。
现在好了,尹禄欺瞒太子,罪加一等。
剥皮充草也不为过。
从长安府衙到公审的街道,尹禄连笼子都没有,两个兵卒用绳子牵着他,亦步亦趋的向前走。
兵卒也不想距离尹禄太近,因为周围的百姓恨透了贪官污吏,烂菜叶子、臭鸡蛋、石头块直接朝着尹禄身上砸,一边砸还一边骂,仿佛这样都不能让他们解气似得。
朱标站在台上,他拿着自己亲自写的关于尹禄等人的罪状,站在高台上进行宣读。
最主要的……是要把尹禄等人的罪状全部呈现在百姓面前。
百姓们是很容易满足的,他们知道自己在面对强权的时候,自己是多么的悲哀,可一旦有地位更高的人站在他们这一边,得到百姓信任后,百姓们就会把心中的怒发泄出来。
百姓们心中是有怒的,他们的怒就像水一样古井无波,可爆发起来,也能湮灭一切。
不得不说,朱标的出现,给了百姓们愤发的底气和勇气,听着朱标一条条的陈列一众高高在上官员的罪状,百姓们难掩脸上激动的表情,不停地拍手称快。
这正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他们也是有靠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