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剑来贴吧 > 第48章 忽然一朵花先开(第5页)

第48章 忽然一朵花先开(第5页)

袁宬对于金榜题名是志在必得,科举功名唾手可得。去岁入冬,陆陆续续的,全国举子就开始汇聚在京城,按时参加被誉为是春闱的会试,但是在去年末,大骊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来年的会试,推迟到与秋闱乡试差不多的时候。

当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都不清楚为何朝廷要如此作为。好在朝廷体恤举子,专门拨下一笔费用给礼部,用各种名义送到举子手中,家境好的,本就无所谓在京城多待半年光阴,那些囊中羞涩的士子,却是如释重负,他们一番精打细算过后,惊喜发现还有一点盈余,能够多买几本善本,若是那类不在意校雠、版本的闲杂书籍,由于近期京城数家书坊都在售卖“一折八扣书”,买它个满满当当一箱子都没问题。

袁宬因为才情、家世兼备的缘故,几乎是大骊文坛认定的一甲三名,好像袁宬参加会试、殿试就只是过个场而已,其实袁宬为此也很烦恼,他担心这些风评,不知哪天就落入了国师府某人的耳朵,毕竟这个“某人”,就是板上钉钉的本届会试主考官。那么袁宬最终有无资格成为一位“天子门生”,就要先过这一关。袁宬是半个清风城人氏,而那人与正阳山、清风城的关系如何,一洲皆知。

许谧亲眼见证过那场老莺湖风波,她以前还会沾沾自喜几分,老邻居曹氏,他们除了出了个巡狩使的曹枰,让袁氏自愧不如,但是其余的,总归是方方面面都不如袁氏。两家人在朝堂在地方,暗中较劲掰手腕很多年了。

先生洪崇本返回山中书斋之前,她问了个大逆不道的问题,“烈火烹油似的家族风光,不怕吗?”

洪崇本兜里揣着一笔与袁氏赊欠而来的买山钱,听到学生的这个问题,老人也是倍感无奈,没有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言语,只是让许谧做好自己,争取学业修道两不误。

近期两条街巷都已经有点风声鹤唳的意味,对各自家族的年轻人约束极严,不许外出交游,不许私自宴客,尤其不许在外过夜,当然也有一些娇生惯养了二三十年、拎不清事态轻重的货色,哄是哄不回来的,骂不管用,狠狠揍一顿就老实了。所以这拨早就被家族养废了的年轻人,几乎都是被强行拖拽回家的。

袁正定沉默许久,揉了揉眉心,说道:“最关键的一件事,还是陈国师对双方的整体看法,是好是坏。”

到了袁正定这个岁数和位置,想要再往上走,看似还能斗智斗勇斗力斗狠,但是真正拼的,其实就是“命”了。

而作为家主和长辈的袁崇又不太一样,老人除了谥号和身后名,早就别无可求,那就只能往下看了,看年轻一辈的出息。

袁正定自然是意迟巷年轻一辈当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当年外放地方,先担任槐黄县县令,升任青瓷郡太守,再成为洪州刺史,一步一个脚印,可谓仕途顺遂,属于最正统的升迁路径。反观曹耕心,担任龙泉窑务督造官,却是比较特殊。此外关翳然刚刚就任莒州刺史,也算“厚积薄发”了。还有篪儿街的刘洵美,他们这拨“年轻人”,属于从小到大就会被长辈拿来攀比。

曹戊看了眼袁正定,不得不说,袁氏子弟都是当之无愧的气度风雅美男子。洪州是大骊朝当之无愧的大州,而且太后娘娘就是豫章郡人氏,前不久朝廷设置了豫章郡采伐院,而洪州治所就在豫章郡。

吴鸢吃过了柑橘,又拈起一块果脯,作为骊珠洞天历史上的第一任县令,他既是上柱国袁氏的女婿,还是国师崔瀺的学生,双重身份,等同于拥有两张官场护身符,偏偏在那槐黄县城任上,沦为官场笑柄,只能灰溜溜离开,在中岳地界一个小郡“高就”,名义上是升迁了,实则是坐了多年的冷板凳。

所以当年由袁正定接任县令,官场上有些说法,是帮忙擦屁股去的。

当然,吴鸢最终能够返回处州,而且还当上了刺史,算是杀了一记很漂亮的官场回马枪。

曹戊始终沉默,这次进京,就只是带了几样禺州的土特产。

其实上次相约于披云山的礼制司衙署,曹戊假公济私,与当时还不是大骊国师的陈山主,喝了一杯茶,算是叙旧。

屋内气氛略显凝重,但是没有谁觉得适合说些故作轻松的言语。

终于还是袁崇缓缓问道:“你们都说说看,国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所以听到这个问题,袁正定瞬间就头皮发麻,父亲是一个极有主见、且远见的人,要知道父亲才是那个与陈国师相处次数最多的那个人!

袁正定稳了稳心神,说道:“谋而后动,算无遗策。”

吴鸢小心翼翼字斟句酌,说道:“大事之上极有定力,很擅长处理一团乱麻的局面。如果用下棋打比方,哪怕陈平安棋力弱于对手,可以少输,但只要棋力高过对手,他就一定不会输。”

曹戊的看法最为言简意赅,就一个字,“狠。”

袁纪自嘲道:“可能是因为我不像个官的缘故,我对陈国师的观感,跟你们都不太一样,我觉得他的所作所为,藏有一份私心,他根本无所谓大骊官员怎么看他,他只在意大骊百姓怎么看待曾经的两个人,只在意那两个人如何看待今天的他。”

例如属于旧卢氏疆域的两州,原本赋税极重,但是突然有所调整,从五十年缩减为成了三十年。更早之前,山水神灵的察计年限,也从十年一届延长为三十年,类似方案,推行得无比顺畅……这就是出身同一文脉的师兄弟、先后担任大骊国师的好处了。好像绝无新官上任、就要一味推倒前任制定国策的半点嫌疑。

不知不觉的,即便中土文庙,甚至是文圣一脉本身没有说什么。

只是因为陈平安担任大骊国师的缘故,绣虎崔瀺,就自然而然恢复了文圣一脉首徒的身份,水到渠成,理所当然,毋庸置疑。

袁化境站在门口片刻,看了眼之前自己一向不太看得起的袁纪,点点头,附和一句,“我的看法,差不多就是袁纪说的这个意思。至于明天意迟巷袁氏在内所有门阀大族、朝廷高官,是荣是辱,不在于你们明天在国师府跟他聊了什么,就像到了月底,账房先生把长工短工们都喊过去,聚在一张桌子旁边,欠钱的还钱,出力的拿钱,只是‘结账’而已。”

————

礼部侍郎董湖近期都在“故意刁难”长春宫修士,商讨如何挽留那些滞留于大骊境内“归心似箭”的农家修士,既有别洲的,也有宝瓶洲南边的。这种事情,本该是大骊户部的分内事,但既然是陈国师安排给他的公务,董湖也不介意让户部见识见识自己的经济之学……天蒙蒙亮,忙碌到三更半夜的董湖准时醒来,穿戴整齐、洗漱完毕之后,老人着急忙慌出了门,等到管事提醒,老侍郎这才临时记起陛下近期不在京城,今日没有朝会。也好也好,睡个回笼觉去。

巷口来了个年轻容貌的陌生人,赵端明立即撤掉障眼法,问道:“请止步。”

是个背箱的年轻人,衣服朴素,就像个穿街走巷的货郎。

那人笑着自我介绍道:“我叫张直,是个包袱斋,来这边找陈先生商量事情。”

赵端明假装没听明白对方说的“陈先生”,说道:“我只负责拦阻无关人等进入巷子,不是门房,也不会帮忙通禀。你要见谁找谁,都是你的自由,但是只能耐心等着,至于见不见得着,反正我说了不作数。”

张直点头笑道:“明白了。”

赵端明内心惴惴,既胆大包天又能扛事的师父不在,少年到底不踏实,生怕拦了不该拦的“上边”和“天边”这两类人物。

“上边”,是说文庙墙壁上边的塑像或是挂像,“天边”,则是说远在天边、本该与他们师徒无交集的山巅大修士。

见那自称是包袱斋的年轻人气度温和,不像什么不知轻重的歹人,反而更像是每年到自己家族门口递交名帖等候接见的清流文官,若能进门,神色自若,毫不怯场,不能进,也不会垂头丧气。赵端明一来闲来无事,再者对那“包袱斋”有所耳闻,就与张直聊了些关于包袱斋的内幕,对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得风趣,赵端明差点一个没忍住,想要询问对方成为包袱斋有哪些要求。

刹那之间,顺着张直的视线,赵端明立即转头望去,果然看到了国师走在小巷的身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