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茹茵手中有兵权,金乌军驻地还就在京城外,辅政大臣们自然不会毫无顾忌的暴露自己,故而交上来的名单除了几个公认优秀的,都没有一模一样的选择。
听说沈太后在给小皇帝选老师,小皇帝的生母,也即是西宫太后特意寻了过来。
“妹妹知道姐姐定然不会选错,但母亲为儿子的心意总是这样难以真正放心。”
沈茹茵闻言道:“西太后与陛下母子情深。”
西太后也不顾沈太后就在跟前,得意的说:“摄政公主说得是,哀家和皇帝一向亲近,半日不见哀家,皇帝就要寻了。”
话到此,西太后忽然掩了自己的嘴,仿佛才想起这是在沈太后跟前似的:“对不住姐姐,我这不是在炫耀什么,我只是……”
“你只能关心关心皇帝生活上的事,朕心里都明白,”沈太后一句话,让西太后绿了脸。
就如她只能自称哀家,沈太后临朝称制却能以朕来自称一般,她们的阶级从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好了,”沈太后瞥了她一眼,“既然你如此重视皇帝的教育,都特地来寻朕了,总要给你个面子。”
“茵茵,”沈太后喊了一声,沈茹茵就会意的铺开纸张。
沈太后念了一连串的名字,沈茹茵便挨个写下去,足足写满了一页纸。
沈茹茵记性不错,手上写完,心里也大概估得差不多。
辅政大臣们推荐上来的好老师名字都在上头了。
西太后虽然出身不好,但有名的大儒还是知道一些的,故而尤其是听到前面那些名气极大的人时,眼睛都亮了。
沈茹茵适时恭维道:“按着这份名单,陛下的先生团当为天下之最,本朝自建立以来,从未有哪个皇帝有过这样好的师长。”
西太后笑弯了眉眼,口中千恩万谢,欢欢喜喜的走了。
沈茹茵看着她如此浅薄的模样,不由在背后摇头:“从前看着还好,如今一朝得势,倒显得她出身和脑子都不够用了。”
真以为皇帝的好老师特别多,是一件好事吗?
沈太后连眼睛都没抬,朱笔继续在奏折上勾画:“正因为她是这样的人,朕才会推了她的儿子到先帝面前。”
“一个规规矩矩听话的人,怎么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呢。”
“这倒是,”沈茹茵不走心的说,“就是可怜小皇帝,要因为他生母求来的先生团过得水深火热了。”
“也不知道他这样小,就要独自面对这么多先生,会不会厌学。”
“那不是正好?”沈太后收起手中奏折,放在桌上,“这些人都是辅政大臣推荐上来,西太后闹过以后才无奈都选出来的。”
“迟些给皇帝说上几句,这事儿就怪不到你我身上。”
沈茹茵把新写完的一页重点放到沈太后手边:“小皇帝如今被西太后影响颇深,就算他听了姑姑你的话,觉得不适应,请求裁撤了一些师傅下去,恐怕也禁不住西太后闹,很快又要把人请回来。”
“小皇帝的未来,已是一眼看得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