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中国历代政治演进的特点 > 第二章 政治运动(第5页)

第二章 政治运动(第5页)

◆害夫簋铭文。西周

延伸阅读

典故“道路以目”

周厉王采用荣夷公的“专利”政策,把山川大泽都封锁起来,百姓要想上山砍柴,下河捕鱼,得先交纳很多税款。大臣芮良夫劝谏说:“山泽是天下共有的东西,百姓都得靠它活命。周朝祖先文王时候,尽力向百姓布施利益,尚且害怕百姓有什么怨恨,现在这个专利政策让百姓都活不下去,王的统治能不发生危险吗?”厉王利欲熏心,不听劝告。

厉王招来卫国的很多巫师,让他们监视百姓,谁说出一点表示不满的话就杀掉谁。百姓不敢说话,在路上碰见就互相用眼色表示愤怒。召穆公说:“自古天子都想方设法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让百官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连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给天子进言,这才能斟酌损益,治理好国家。现在百姓有怨言不敢说,就像汹涌的洪水被土石拥堵住一样,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厉王一意孤行。三年以后,百姓暴动,厉王仓皇驾车逃走,后来在逃亡中度过了余生。

弭兵运动

“弭兵运动”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弭兵运动,暂时停止了战事,对各国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较安定的环境,有一定进步性。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宋公栾戈。。春秋

◆向戌弭兵会议后之中原局势

延伸阅读

向戌讨赏

向戌身为宋国大夫,在前457年开始牵线晋楚两国重臣,意图再次达成弭兵和议,由于他与晋国大夫赵文子,楚国令尹子木关系友善,他先亲自造访晋、楚二国,借这两人在国内的影响力说服楚晋,并亲自拜访齐国,遣使秦国,使之答应会盟于宋,各小国亦是如此。但晋楚之间对于礼仪细节以及谁为盟主的问题而争议,向戌加以调解,加上晋国赵文子思忖情势决定退让盟主之位,使会议得以顺利在前456年召开进行,最后成功下盟约,使晋楚之间维持了数十年较为和平的日子。

他立下功劳之后,向宋公请赏封邑,大臣子罕认为兵为国家重要之事,完全废兵是危险的,而且他只是用诈术完成使命,还想请赏,是贪得无厌,向戌听到此话,也同意他的看法因此辞去封邑的要求,所以说他是个知过能改的人。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其他弱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苏秦和张仪

◆合纵连横示意图

延伸阅读

张仪戏楚怀王

向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取极其野蛮粗暴的方式“焚书”、“坑儒”,希望以此残酷的手段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残酷和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焚书摧残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繁荣局面,使文化宝库蒙受了灾难。坑儒则沉重地打击了儒家学派及广大知识分子,使法家学说完全官学化。而秦王朝就是因为独行法家严酷理论才导致速亡的。

◆李斯石像

◆李斯峄山刻石

知识小百科

李斯一生

李斯,字通古。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义军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旧址

◆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

延伸阅读

对陈胜的评价

《陈涉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在这篇文中,我们会对陈胜有这样的印象:

一是年轻时有大志。陈胜年轻时“与人佣耕”,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从“怅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因此才对众佣者说:“苟富贵,无相忘。”当众佣者表示不理解时,他又进一步说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他当时已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