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结构图 > 第五章 重要制度(第10页)

第五章 重要制度(第10页)

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它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实行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世祖朱厚熜像

◆张居正像

延伸阅读

为什么说“一条鞭法”是承上启下?

一条鞭法的特点是赋役合并,由实物税转入货币税。这是继两税法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又一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地主偷税漏税和赋税不均的状况。“承上”就是承“两税法”,因为“两税法”是从按丁征税转为按财产征税的开始。“启下”就是指清代的“摊丁入亩”,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明朝的两京制度

两京制度是明朝一项独一无二的制度。两京分别为南京和京师(即北京)。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两个都城各设一套中央机构,且多有相同之处,彼此独立,各不统属,同时也为大明朝埋下了隐患。

◆天子宝玺

延伸阅读

中国史上唯一被灭十族之人

方孝儒,明初浙江宁海人。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门生。他博学强记,通晓经史,文章盖世。洪武25年被蜀献王特聘为世子之师,并为其读书处题额“正学”,时人遂尊称其为“方正学”。

明建文帝即位后,将方孝儒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讲学士之职。建文帝年纪尚轻,缺乏治国治军的本领。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师,更受到百般信赖和倚重,“国家大事,辄以咨之”。方孝儒对建文帝赤胆忠心,全力扶持。建文帝害怕他的叔叔们王权过大,拥兵为患,就采用齐秦、黄子澄的削藩建议,但遭到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诸王的反对。方孝儒替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征讨燕王的诏书和檄文。

朱棣攻下南京后,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为他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儒宁死不从,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大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儒针锋相对的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复劝说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依然不屈服,说“好,我写!”他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字“燕贼篡位”。

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来从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并将他投入监狱。见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门内凌迟处死。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儒鲜血所溅而成。

古代帝王处死大臣,一般都推出午门外斩首,在午门内杀人是没有先例的。由此可见朱棣对方孝儒怨恨之深。朱棣处死方孝儒后,仍不解心头之恨,下令灭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门生也算作一族,全部处死。

◆明成祖朱棣像

◆明成祖陵寝长陵祾恩殿

军政合一的八旗制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实质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曾为国家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立下了汉马功劳。

◆八旗军服

延伸阅读

八旗子弟

清代八旗子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八旗创立以来,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活跃了三百多年。他们辉煌过、成功过、也衰落过。清代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大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当时的疆域,东自台湾及所属的钓鱼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海诸岛,北抵恰克图,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摊丁入亩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赋役制度改革的“摊丁入亩”,废除了编审制度,解除了许多世纪以来加在农民身上的一条锁链;政权通过赋役制度实现的人身控制削弱了;数千年的人头税至今基本废除。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清代《河南赋役全书》书影

◆万亩登丰图清

延伸阅读

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比较

明朝的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按认定和田亩多少征银,只是简化收税手续,但没有废除人头税。清朝的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废除人头税,是一条鞭法的进一步发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