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开明,力求宗教信仰和平相处
成吉思汗晚年,在攻伐中亚、西亚的途中,年老力衰,又深知完成统一大业重任的艰巨,因此,在得知丘处机有“长生”、“治国”之道后,邀请丘处机指点迷津。丘处机在西域的兴都库什山拜谒成吉思汗时,“以敬天爱民为本”、“以清心寡欲为要”的思想,回答了成吉思汗的询问。从此,成吉思汗将“敬天爱民”的思想与“天力论”结合起来,并训诫子孙严格遵循。
成吉思汗在经略中原、中亚、西亚的过程中,遇到了中原崇尚的儒家文化及信仰佛教、道教等民族,中亚、西亚、南亚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也里可温教等民族,欧洲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民族。成吉思汗意识到不同宗教文化对不同民族的精神作用,也认识到对这些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宽容和开放,是实行其统一大业不可忽视的基础。因此,他推行开放宽容的宗教政策,兼容并蓄,对佛教、道教、也里可温教等实行免税政策,起到了安抚民心、选拔人才、推进统一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曾出家为僧,他对佛教也的确有感情,他建立明朝后,对佛教采取了保护措施,在朝廷设僧录司官,统领全国佛教,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传奇皇帝朱元璋
在中国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唯一的、最正宗的、和尚出身的皇帝。
朱元璋出生也是充满传奇,母亲怀他时,是神受丹而孕。生下时红光满室,邻居还以为朱家失火了呢。《明史。太祖》(本纪第一)记载:“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传说隋文帝杨坚有帝王相貌,朱元璋更不简单,“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意志廓然。人莫能测。”
因为贫寒,朱元璋7岁便出家皇觉寺。但不多久,因为灾荒没吃的,寺内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出去化缘。在化缘的路上,朱元璋得了一场大病,险些死了,幸好得到仙人的指点帮助,才免去灾难。对于朱元璋的这段经历,《明史》记载:“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额诸州三年,复还寺。”从《明史》中可以看出,对自己出家当僧人的历史,朱元璋并不觉得丢人,但他神化了这段历史,虚构出“二紫衣人”出来。
大兴佛教助王政
明太祖朱元璋以皇觉寺僧而成帝业,对佛教不仅崇信,而且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登基伊始,就在南京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建立僧官制度,下令免除憎人的度牒费,并召集东南名僧到南京数建法会、校刻藏经。
朱元璋深知佛教有导愚化顽辅助王政的作用,对佛教实行了扶植、保护、利用的政策。因此他于立国不久,就制定了严格、完善的宗教政策,推行了严格选任寺庙主持,对僧人进行业务考试,建立度牒,僧籍制度,控制寺院数量等一系列整顿措施。不久,又颁布了《申明佛教榜册》,要求僧人各归本宗,各事其职,并专门成立了主管佛教的政府机构——僧录司,把佛教活动严格控制在政策管制范围内,从而形成明代寺庙建设的突出特点:大寺统中寺,中寺统小寺的行政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下兴建了数量众多的寺庙,仅南京一地就有大小寺庙00余所,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朱元璋并御撰《集注金刚经》及《释道论》、《三教论》、《习唐太宗圣教论》、《明施论》《心经序》等有关佛教的文章,并通令全国僧尼讲《心经》、《金刚经》、《楞迦经》三经,分寺院僧为禅、讲、教三类。
由于明太祖及帝后的带头崇信,熏陶感染,其后诸帝无不奉佛。成祖、宜宗、英宗、宪宗、孝宗、神宗及慈圣李太后等,都特别崇奉佛教,大力提倡佛教,兴建寺院,广做佛事。
明成祖为了纪念生母,下令在南京建报恩寺,前后历时9年,花费白银000万两。报恩寺富丽堂皇,俨若王宫,且拥有田地塘荡上万亩,经济实力十分可观。诸王大臣也争做护法敬僧、祈福延祚、弘法布道的善事。
在历代皇帝中,有一个是最信奉道教的,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璁。
明世宗朱厚熜笃信道教,来源于父亲的影响。他父亲兴献王朱佑杬与一个叫做纯一的道士交游,也信奉道教,这深深影响了少年的明世宗。他即位后,因为身体多病,常以斋醮方式祈祷神仙帮助,更加深了他对道教的依赖,并将宫中的佛教活动一概扫除。
嘉靖元年()三月,根据工部侍郎赵璜的建言,查抄了大能仁寺僧人齐瑞竹的资财和玄明宫的佛像,又由礼部郎中屠埙普遍检查了京师的各个佛祠,一律予以拆毁。七月,明世宗朱厚璁开始兴建道观,用以崇奉道教。不久,明世宗又在太监崔文的引诱下,在乾清官等处举办斋醮,日夜不断,命宦官十余人学习经教。大学士杨廷和等请求他“斥远僧道,停罢斋醮。”并上书弹劾太监崔文。但是,明世宗一律不予回答。
由于没有子嗣,嘉靖十年()十一月,他在钦安殿建立了“嗣醮”。皇帝的子嗣就是国本,因此这种建醮似乎名正言顺,竟以礼部尚书夏言充任醮坛监礼使,侍郎湛若水、顾鼎臣充任迎嗣引导官,文武大臣每日进香,皇帝亲自举行开始和结束两天的礼议。设立了祈嗣斋醮后,一早一晚在祈坛上都有云气出现。后来,皇嗣诞生,明世宗认为这是他崇信道教之功。
明世宗把一切事情都与道教相联系,比如,灾异、祥瑞、冤狱、疾病、边防等等。其迷信几近于偏执、神经质,比如,他命驸马邬景和等到宫中撰写玄文,邬景和说自己不谙玄理,请求辞免,表示要“洗心涤虑,效马革裹尸之报”。明世宗发怒说:“景和故出不祥语,当拟怨讪律。”竟将驸马邬景和革爵,安置于昆山。
明世宗朱厚熜给自己、自己的父亲兴献皇帝、母亲兴献皇后、孝烈皇后方氏都起了很复杂的道号。明世宗朱厚熜自己的道号是:“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加号为:“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加号为:“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明世宗甚至要词臣撰写“册天表”。
嘉靖十五年()五月,明世宗修建了道教的慈庆、慈宁宫,开始禁毁宫中的佛像。大服千善殿中有用金铸造的佛像达000多斤,还有金函、玉匣,藏贮有不少佛骨、佛牙之类的东西。明世宗命令全部毁除。明世宗禁佛,对民间佛教势力也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
明世宗整天烧丹炼汞,不理朝政,导致在他统治时期,明朝妖孽横行,于是有了大贪官严嵩的卑劣行迹,也就有了海瑞的两次千古留名的觐见。他还曾因炼制春药,残害宫女,导致“壬寅宫变”,差点被宫女勒死。明世宗晚年虽然罢免了严嵩,但朝政并没有多少改善,他对道教日益迷信,最终丹药中毒而死,时年岁。
◆徐福东渡塑像
◆蓬莱美景。今山东蓬莱市。蓬莱自古就被誉为“人间仙境”,与方丈、瀛洲称为三神山。
延伸阅读
成山矮松的由来
山东成山有一棵矮松,枝干蜷曲怪异,像龙患痉挛,虎有跛足。关于成山矮松的由来,传说是这样的:在秦始皇登临成山之前,这里的松树高大挺拔而茂密,而秦始皇要在这空阔的地方观日出,这些松树必然妨碍他的视线,于是他便下令兵将砍树开道。可奇怪的是越砍越多,越砍越密。当时秦始皇手下的徐福解释说,这是松树,松字左边为木,右边为公,那是万木的老祖宗。秦始皇听罢大怒,非要士兵挥砍大刀,将松树斩草除根不可,于是松树根再也不敢发芽了。好在秦始皇没说“断子绝孙”,松树便想出了“崩子成林”的法儿来延续后代,但是都长得七零八落,又矮又小。据说现在松树干爆皮,就是当年秦始皇下令后秦兵砍的。
汉武帝与“太一”
汉武帝是汉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帝王之一。在宗教领域,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使国家的宗教生活走向正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祭祀方面,包括雍郊五畤的制度化,以“太一”为至上神,以及在各地广立官方神祠。
◆无字碑。汉武帝登泰山时所立
◆董仲舒像
延伸阅读
一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枣强)人,从青少年试点开始博览先秦诸子著作,对《公羊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的钻研特别刻苦,很快名声大震,被汉景帝任命为博士,著有《春秋繁露》一书。元光元年,汉武帝诏令“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3篇,史称《天人三策》。
董仲舒提出并推崇的儒学,不同于先秦的儒家学说。他兼融诸子博采众说,吸收了法家的君权至高无上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出了君为臣纲的理论。摒弃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一套,授法入儒,将礼治同法治结为一体,主张刑德相辅恩威并施;吸收了阴阳家的德运说,为君权神授说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排除了其间某些神仙方术的江湖骗术;汲取了道家清静致治说,衍化为轻徭薄赋思想,摒弃了它的无为思想,注入了法家的有为思想。可见,董仲舒所提出的,是根据当时政治的需要,用儒家思想加以改造的新入学,是一种融会贯通各家学说得比较完整的封建专制理论,因此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和采纳。
汉明帝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