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中国政治制度 > 第五章 重要制度(第8页)

第五章 重要制度(第8页)

毛遂自荐的故事

公元前251年,赵国都城邯郸遭受秦军围困。相国平原君受命出使楚国,想游说楚国与赵国联手共同抗秦。平原君要挑出20个有勇有谋的门客与之同往,可挑了19人后就再也挑不出一个合适的了。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门客向平原君自荐,要求随同前往,这就是毛遂自荐的故事的起源。平原君对毛遂根本不熟悉,也没听人说起过他,便认为他没本事,不愿让他同行。毛遂却大胆地说:“如果您早一点注意我,恐怕我早已像置入口袋中的锥子,锋芒毕露了。现在请您把我放入口袋吧!”听了此话,平原君终于同意了。来到楚国后,不料,楚王不想联赵抗秦,平原君也无计可施。毛遂便作为代表上前劝说楚王,分析了赵楚联合抗秦的好处。楚王终于被他的勇气和言论所折服,遂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同意联合抗秦。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通过察举制的实施,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而且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举孝廉图。西汉

◆孝忠节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重要科目。

延伸阅读

董仲舒“天人三策”

武帝在面试董仲舒时就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一一从容作答,史称“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是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国家的治乱关键在于国君。国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反之,国家就会大乱。

汉武帝的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它表明汉武帝不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国,而且取得了成功,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也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

◆铜柄铁剑

延伸阅读

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

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时期名臣。公元前134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谏伐匈奴。所言抓住要害,切中时弊,武帝阅后极为欣赏,让主父偃做了郎中。主父偃不断上疏言事,武帝一年之中四次提拔他,让他担任了谒者、中大夫等要职。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了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主父偃力言该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阻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强调置朔方郡(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南)的战略价值和重大意义。后来建朔方郡的事在朝廷上得以通过,为以后汉军大破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战略保障。主父偃还向汉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使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主父偃还向汉武帝提出了“徙天下豪强于茂陵”的建议,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政治难题,使武帝得免后顾之忧。

◆汉武帝塑像。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圣哲园。

曹操的屯田制

屯田制起源于汉,在曹魏时期达到了顶峰。大量开垦荒地,不仅保障了当时军粮的充足,还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北方统一奠定了基础。

◆许昌曹丞相府曹操塑像。曹操在相府制定推行求贤令和屯田令,奠定了曹魏霸业。

◆曹魏屯田区域分布图

延伸阅读

曹操惜才

曹操非常爱惜人才,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有一次陈琳写文章把曹操给骂了,而且骂得很难听,基本上祖宗三代全给囊括了。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审讯时,曹操问道:“你为什么骂我的祖宗?”陈琳嘿嘿的笑道:“我当时写文章,文思泉涌,骂你骂的起兴,就控制不住把你祖宗也给带上了。”曹操素知陈琳是个人才,听罢他的话后哈哈大笑,竟然宽恕了他,并把他留在身边视为好友。

北魏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非常重要的土地制度,始于北魏,经北齐、北周至隋唐,持续了三百年之久,影响十分深远。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与封建的土地国有制相结合的制度。

◆彩绘陶牛车。南北朝

◆耕地图。南北朝

延伸阅读

与北魏相似的“均田制”

唐代的均田制在前代均田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授田的规模更大,限制土地买卖的规定较前放松。但唐制仍规定口分田身死要还授,世业田不还。如百姓迁移可卖世业田,如果是从人少地多的宽乡迁往狭乡,还允许卖口分田。而且迁到新属地再授田。在此情况下,国有产权的排他性、本源性与私有产权的排他性、本源性的界线就更加模糊不清了。

晋武帝的占田制

占田制是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是战国、秦汉以来制度和限田政策的产物。晋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土地兼并渐趋严重,为加强对自耕农民的控制,及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征发。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安居乐业,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度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晋武帝司马炎像

◆青釉镂空三兽足熏。西晋

延伸阅读

“占田制”的精神是什么?

占田制的精神,一方面是限制官僚士族过度占田;另一方面则企图使小农占有一定耕地,以保证国家赋税收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效果有限,对于官僚地主来说,可以通过品官占田荫客制,大量占有土地和依附人口,不足限额的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依限占足,超过限额的,在占田令中又没有规定任何惩处措施,官僚地主得以继续兼并土地,有利于士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因此,“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的大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然而占田制对于官僚士族兼并土地、人口毕竟有一定限制作用,西晋土地兼并不如两汉和东晋南朝剧烈。农民虽然名义上有权占有一小块土地,但事实上仍有许多“无业”或“业少之人”。农民所受剥削也较前加重,西晋课田按丁征收田租,租额比曹魏时期增加一倍。而且不论土地占足与否,都按法定课田数征收。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曹操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