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示意图
延伸阅读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于是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随着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贵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人数不断增多,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按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们进入仕途的道路。加上这种作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的弊病,因而越来越不适应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才)、“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制的初创与发展
科举制度于隋炀帝时正式产生,到唐朝时正式确立。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者的社会基础,同时通过考试,任用了大批有才干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国古代隋唐以后官僚制度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模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图。宋代。佚名
◆清代状元卷
延伸阅读
“科举制度”的弊端
实行科举考试,打破了只靠门第选拔人才的办法,使门第不高的中小地主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对封建社会的官员素质、思想文化教育,以及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封建科举制的弊端日益明显,特别在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中国的情况下,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科举制度下选出的官吏,既不能担当维护民族独立的重任,又不能振兴国家,越来越不适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到1905年,被彻底废除。
租庸调制
唐朝出现的租庸调制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但这种纳绢代役的赋税制度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赵怀满租田契约唐
◆唐朝均田制示意图
延伸阅读
“租”、“庸”、“调”各指什么?
租:就是农民向政府缴纳谷物,作为田税。
庸:就是农民为政府服劳役代替纳物,艰险所谓“输役代庸”。按规定:每丁每年须服劳役20日,闰月加2日,如不服劳役,则以纳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
调:就是农民向政府缴纳当地的土特产,一般指的是绢物等。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诀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它是中国古代官职的重大改革,后历代基本沿袭。
◆隋三省六部制简表
◆黄釉加彩绘贴金文官佣唐
唐代两税法
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在两税法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内,唐政府财政收入增多了一些,但唐朝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并未解决。
◆唐德宗李适
◆双牛耕田图唐
延伸阅读
“两税法”推行后重蹈覆辙
咸通十一年(公元801年),陕州大旱,庄稼欠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无计可施的农民,只得去官府对观察使崔荛诉说旱情,请求减免租税。崔荛沉着脸听完了农民的话,把惊堂木一拍,厉声喝道:“撒谎!”并指着庭中的树说:“你看,树上分明还长着叶子,哪有什么旱灾?”说完,令衙吏责打汇报灾情的农民。崔荛的恶劣行径,逼得农民铤而走险。农民们埋藏在心中的怒火如同火山般爆发了,他们大闹公堂,殴打崔荛。衙门里的军吏也对这个“委政厮竖,不恤人疾苦”的上司极为不满,他们和农民一道,起来造反。军吏们把崔荛抓起来,扯掉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作威作福、不问民疾的崔荛,见众怒难犯,赶忙跪下磕头求饶,才保全下一条命。当他狼狈地离任时,走到半路上,口渴了,向老百姓讨水喝。老百姓知道他就是那个睁着眼睛不见灾情的崔荛时,便给他送上了一碗尿。
宋朝的募兵制
募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募兵制是为了补充府兵制在发生重大战事时候聚集慢,兵源不足的弱点而设立的临时征兵办法。唐中后期募兵制成为主要的兵役制度。
◆南宋兵器
◆散财武士佣。北宋
延伸阅读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由来
民国初期沿用募兵制。常德府与澧州所辖各县均设招兵处、检验所,负责募兵工作。也有驻军自设招兵处,自行张贴告示募兵的。凡年龄为20—30岁的男子,粗识文字,身体强健,无不良嗜好、暗疾,均可报名当兵,经选验合格编队人营。时军阀割据,战乱不休,为扩充势力,募兵单位多如牛毛。各军阀为拥兵自重,募兵时实际上不顾条件,来者不拒,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之辈,横行不法之徒纷纷混入军队。故时谚曰:“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一条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