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友人情挚不辞。文廷式(珍妃师傅)为帝党中坚,西太后欲密旨逮问已革职回籍之文氏,其逃至陈宝箴处,他不顾杀头之罪,赠银三百两送文氏至日本避难。
客家人的性格刚强、弘毅、豪爽、执着,文天祥也是江西客家人,陈氏父子身上有着文天祥的流风遗韵。而陈三立与他的父亲在性格上很相像,几乎是一个翻版。甲午战败,陈三立致电张之洞,请他联合督、抚,“先诛李合肥(鸿章),再图补救,以伸中国之愤”,可见他的凛然大义!陈三立在庐山过80岁大寿,峻拒蒋介石送来的寿金,可见他的富贵不淫。他85岁时在北京拒绝日伪拉拢下水,竟绝食五日而死。死前闻京津沦陷,伤绝悲号:“苍天何以如此对中国耶?”可见他的拳拳之心!
在旧居中徘徊,似闻诗声绕梁,似见凤尾潇潇。陈氏故居又名“凤竹堂”,源于《义宁陈氏家谱》:“盖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名,竹有君子之节。”思接浩荡,天地悠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长江的浩瀚养育了客家族裔,她的支流修水一脉蜿蜒,滋孕出了陈氏父子这一代英杰。
修江之水兮浩浩,可以涤我胸;愿我赣人,勿忘英杰。
修江之水兮清清,可以濯我足;愿其故土,勿忘英魂……魂兮归来!田园向荣胡不归?
三峡·屈原·五色丝
去三峡之前,正逢端午,用七虞韵写了一首七律吟咏:每到端阳思蒲剑,
离骚一卷感同孤。
帆樯分向双湖水,
艾叶来熏五色图。
三户秦亡遗姓楚,
八千越甲志吞吴。
小人不得加君子,
澎湃滋兰气绕觚。
屈原是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沉于湖南汨罗,故曰“分向双湖水”。这是说为纪念屈原,龙舟竞渡至今兴盛,苏州则传说竞渡初为纪念伍子胥。浙江竞渡起源则云纪念曹娥。北方则以介子推为“五月五日不得发火”。古人将端午视为“恶月恶日”,阳气极盛,故灭毒驱邪。其实,南方纪念屈原的一些风俗我们北方人并不熟悉。
来三峡前,几位挚友端午雅集,一位从相邻超市中购来粽子,以为节日点缀。同时拿来一些五色丝线,说是商家所赠,故每人缠之于腕,卮酒间不禁令人饶有意趣。朦胧记得这应是汉时习俗,回去查书,果然有载。唐代、北朝时端午习俗,帐上要装饰五时花。
汉代则有五色印饰门户、五色丝系臂等习俗,故拙诗所咏有“艾叶来熏五色图”之句。
临去三峡,不禁神驰遐想:若至屈原祠拜谒,会不会每人送一条五色丝线缠于臂而去敬礼如仪呢?
乘轮船至秭归,雨中登岸,拾阶而入。祠始祀于唐代;宋神宗时重修,尊封“清烈公”,遂更名“清烈公祠”;元代改称庙。原祠址临江,早已沉入江底,这是建葛洲坝后迁移按原貌重建的,更名“屈原祠”,匾额是郭沫若的手书。清代格局基本是院落。新建祠庙倚山叠层,嵯峨肃穆,高耸的山门歇山重檐,三面牌楼五彩斑斓,更令人赞叹。祠前是片广场,虽然广阔,但没有了原来临江上岸时仰视的角度,缺失了仰止敬畏的心绪。但有个广场的好处是,逢到端午,百姓们可以在此聚集举行纪念仪式。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天地云影,江波唱和,“辛夷车兮结桂旗”,人们会缠着五色丝用楚韵吟诵屈原的《离骚》《九歌》吗?
在三游洞游览时,曾听导游大谈屈原的浪漫诗赋,其实屈原的“美人香草”是喻贤人,与爱情无关。
屈原在封建时代的诗人中名声最显赫,地位最崇高,封公祀祠应该是绝无仅有,须知孔圣后裔也只是赐封“衍圣公”。野史记载,一度有人还想将屈原从祀孔庙。李伯元的《南亭笔记》说余联沅“为侍郎时,曾奏请将屈原从祀孔庙”。余联沅似未任过侍郎,只当过礼科、工科给事中,是光绪三年(1877年)科榜眼,当过军机章京,宦途最高官阶是湖南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抚,算是个清官,有“铁面御史”之誉。
据《南亭笔记》说,余联沅上奏入祀孔庙的结局只是礼部发了一道给湖南巡抚的咨文,“咨请贵抚将该先贤籍贯、官爵、有无著述,足以裨益圣教,查明咨复”。屈原投江发生在湖南境内,故咨文到湖南巡抚,李伯元嘲笑是“官样文章,可发一噱”。看来最终没有下文。
不过,据我的判断,即便当时湖南巡抚正式行文请将屈原入祀孔庙,朝廷也不会同意。因为屈原并非儒者,入祀孔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况且他的忠君爱国方式一直受到正统意识的非议,这以班固、颜之推等人为代表。班固责其“露才扬己”“强非其人”;颜之推说屈原是“显暴君过”,是为“轻薄”!在后代的文人中,如贾谊、司马迁、李白等,盛赞屈原,极力讴歌。而宋玉、杜甫等对屈原是有微词的,杜甫入湘写过不少诗,只有一首《上水遣怀》提到屈原,而且有谴责之意:“中间屈贾辈,谗毁竟自取。”
游三峡而有古诗文基础的人,会油然而生想起古人咏三峡风光的名句。我在江轮中,俯瞰江波流泻,两岸青崖,自然也从脑海中浮现出杜甫的诗。杜甫写过《咏怀古迹》五首,是因从夔州至江陵地段有古迹的五位历史名人有感而发,依次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秭归有屈原故宅,杜甫不可能不知,却偏偏不肯为之吟咏,这就是杜甫正统观念“每饭不忘君”及“臣罪当诛,天王圣明”的真实体现了。
尽管旧封建时代正统的人不喜欢屈原,但千百年来老百姓却会热爱他,会以各种习俗纪念他。一般地方官府也会顺应端午竞渡之类的习俗,因为人心所向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禁止的。
老百姓善恶分明,不会讲什么微言大义,但会以善良的心去寓意道德理念。其实若按专家考证,端午竞渡最初是为了攘灾辟邪,后来才发展出纪念屈原,有的地方还纪念伍子胥、曹娥。人们解释竞渡是为了抢救投江的屈原或打捞屈原的遗体,粽子则认为是要喂水中鱼鳖,免得去危及屈原遗体或祭祀屈原的祭物。这些解释只有善良的中国老百姓才做得出。
一般公认端午节的文化转型自唐代形成,但其实老百姓的习俗更具人性化,比如灭五毒、雄黄酒、悬艾草菖蒲、佩香囊等,寄寓了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我最欣赏五色丝的习俗,查《风俗通义》,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温。”
温,同瘟,看来起源也是辟邪。不过我喜欢“五彩缕”的名字,多有诗意啊!“折疏麻兮瑶华”“结桂枝兮延伫”,是不是人们发明五彩丝的起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