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卫元嵩奏文
卫元嵩是四川成都人,精通阴阳历算,性情谲诈。年少时随益州野安寺亡名禅师为沙弥,不耐清苦,佯装狂放,以吟诗咏赋来博取声名,并四处向人预卜未来。后来还俗,从四川到长安,结交北周权贵。
天和二年(五六七),他向武帝上奏改革佛教,奏文共列有十五条:劝行大乘、劝念贫穷、劝舍悭贪、劝人发露、劝益国民、劝獠为民、劝人和合、劝恩爱会、劝立市利、劝行敬奉、劝寺无军人、劝立无贪三藏、劝少立三藏、劝僧训僧、劝敬大乘戒。
隋文帝杨坚与佛教
自从周武帝灭佛后,佛教元气大伤,隋文帝登极后,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历史上称它为黄金时代,对佛教的崇信与虔敬令后人惊奇。佛教的盛传,离不开杨坚。
◆隋文帝杨坚
◆《授经图》
延伸阅读
隋代唯一的国家寺院
隋文帝兴建大兴善寺为国寺,殿堂雄伟宏大,是隋唐以来,长安最大的佛寺,也是隋代唯一的国策寺院。文帝在此设有“二十五众”执行佛教教化的工作,所谓“二十五众”,是由二十五位通达佛教义理的高僧组成,专门弘扬佛法的组织。另外又设五位熟谙诸经论的“五众”,从事弘法教化。因此培养了许多学者僧及教化僧,提升佛法研究及对大众的教化工作。
◆敦煌彩绘佛像。隋开皇九年(589年)绘。
唐太宗与道教
唐太宗李世民自称是李耳的后裔,他在位时采取了兴道抑佛的宗教政策,宋代有几位帝王也提倡道教,于是道教在唐宋时期逐渐兴盛。
◆三清图
◆唐太宗昭陵
延伸阅读
李世民吞食蝗虫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体恤百姓,最典型事例莫过于吞食蝗虫。
在《贞观政要》中有这样记载:贞观二年,京师一带大旱,蝗灾肆虐,一日他视察灾情,随手捉住几只正在蚕食禾苗的蝗虫说道,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当食我心,无害百姓。说着就要将蝗虫吞食,左右急忙阻拦,惟恐致病,太宗说,朕所期望的是移灾自身,谈什么病不病的,随之将几只蝗虫吞入腹中。
贞观三年,又逢水患,李世民虽无回天之力,但他心系百姓疾苦,身体力行与他们共渡难关。这对善良的穷苦百姓来说已经足够了,正如史书上记载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外出逃荒),未尝嗟怨。”
武则天的佛缘
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她在位期间,大建佛寺,广塑佛像,那时建造的乐山大佛和洛阳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直到今天仍以它的庄严壮观闻名中外,成为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玄奘西行求法壁画
◆玉泉寺。武则天曾赐玉泉寺舍利。
延伸阅读
武则天立“无字碑”
武则天前后掌政46年,以皇后身份预政24年,以太后身份执政7年,称帝16年。临终遵命除去帝号,仍以高宗皇后的名义和高宗埋在一起,叫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但由于武则天的影响远远大于高宗,人们多称之为武则天墓。她墓前的“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武则天立这块“无字碑”的目的,她自己没有说明,成为了1300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后人猜测,一种认为是她觉得自己功劳太大,难以表达;一种认为是她知道自己死后一定会引起沸沸扬扬的议论,她任由人们评说。
◆无字碑
唐武宗灭佛
唐武宗会昌年间的废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被称为“会昌法难”,是“三武一宗”法难中最大的破佛事件。晚唐以后诸宗的衰颓不振,与这次毁佛有密切的关系。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唐
◆文殊变唐
延伸阅读
秋梨膏的起源
秋梨膏是由秋梨和祛痰中药配伍加工而成的药膳饮品,由《本草求原》中所载的“秋梨蜜膏”经宫廷御医加工演变而成,相传始于唐朝。据说,唐武宗李炎患病,终日口干舌燥,心热气促,服了上百种药物均不见疗效,御医和满朝文武都束手无策,正在人们焦虑不安之时,一名道士用梨、蜂蜜及各种中药配伍熬制的妙方治好了皇帝的病。从此,道士的妙方成了宫中秘方,直到清朝流入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