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是说话中一种极无功利性的交谈形式。紧张工作之余,节假日之际,人们凑到一起,几盏清茶,一碟瓜籽,不为利害,只为“闲聊”。人们充分放松,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无拘无束地“侃”出来,从而使精神松弛,心情愉悦,得到有益的消闲和休息。所以,聊天已成为人们极喜爱的一种谈话方式。
聊天也是要技巧的,会聊天的人会把聊天变成人亲近他的法宝。聊天的内容十分广泛,通常没有既定的话题。但人们会在聊天中交流看法、沟通情感、传播和获取信息。一个善于聊天的人,就会很好地掌握说话的技巧。
(一)找到可聊的话题最重要
聊天时,开头同样很难,它尤如源头,话题有兴趣,则加入的人多,谈得才尽兴;若话题只三言两语,不能深入,则使人索然无味。会聊天的人,首先不在于他说了些什么,而在于他出了个什么话题,使参加者能全神投入,聊得畅快。这应从分析聊天的对象入手。一般来说,同窗故友,忆旧便是最好的话题;中年朋友,家庭、事业是最有体会的话题;对老年人,健康活动是较适宜的话题;情趣高雅者,墙上的字画、桌上的读物,便是最好的话题;涉世未深者,事业功名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而最能适应所有对象的话题是新闻。
(二)轻松语言轻松聊
有了好的话题,但谈话过程中语言过于正统,过于严肃,往往使聊者听而却步,一本正经地聊则是最乏味的。善于聊天的人,经常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听起来话语随意,多取譬喻,幽默风趣,创造出宽松愉快的交谈气氛,使大家在交谈中得到松弛和愉快,这样的人会成为聊天的主角。
(三)“听”话亦助“聊”
许多人认为聊天必得开口,甚至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独霸聊坛。其实,聊天要能顺利进行,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艺术——以听助聊。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话题,成为聊天中的主要听众,给发话者以呼应,或赞成,助其深入;或反对,引起思考。听是聊的一种辅助,听后的简短呼应反馈也能表现一定的说话水平。
(四)善于断话题
聊天随意谈来,却也有“雅”、“俗”之分。高雅的聊天能给人以有用的信息、口才的锻炼,有助于身心的健康,而低俗的聊天却无异于浪费时光、谋财害命。但聊者形形色色,可能会涌出荒诞不经甚至粗俗下流的话题,这时,你若能适时巧妙地让大家转移到别的话题上,可以说你掌握了聊天中适时截断无益话题,使聊天健康进行的语言艺术。如当人们聊凶杀、奸淫话题时,你若能说:“这些都和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比如我认识的一个人……”自然而然地把话题引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与社会问题的探讨上。反之,你若用生硬的话说:“你们谈这些真无聊,还不如谈谈物价……”那么你将会打断人们的谈兴,破坏聊天的气氛。避之巧妙,才称得上水平和艺术。
清人敦诚对聊天水平的高低之别早有论说,他认为聊天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上乘、中乘、下乘、最下乘。他说:“闲居之乐,无逾于友,友集之乐,是在于谈;谈言之乐,又在奇谐雄辩、逸趣横生;词文书史,供我挥霍,是谓谈之上乘。衔杯话旧,击钵分盏,兴致亦豪雅间出,是谓谈之中乘。议论不尽知之政令,臧否不足数之人物,是谓谈之下乘。至于叹羡没交涉之荣辱,分诉极无谓之是非,斯又最下乘也。”
寒暄在前,沟通在后
?与人沟通,就必须先要营造友好的、和谐的说话的气氛,而寒暄正是营造这种气氛的契机。主动与对方招呼、寒暄,就等于在向对方宣布:我坦率地打开心扉,我愿意与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做,自然会很容易地获得对方的好感。
毛泽东就善于在寒喧中发挥出他独特的魅力,缩短与谈判对手的心理距离,并让对方自然产生一种受到尊重的快感。
1949年4月国共和谈期间,毛总长接见了国民党方面的代表刘斐先生,刘斐开始时非常紧张。见面后,毛泽东和刘斐寒暄起来:“你是湖南人吧?”刘斐答道:“我是醴陵人,醴陵与毛总长的家乡是邻县,是老乡。”毛总长高兴地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哩。”听了这话,刘斐紧张的心情很快就放松下来,拘束感完全消失了。
寒暄不仅可以营造友好和谐的气氛,而且也是在说话之始观察对方情绪和个性特征,获取有用信息的好方法。有这样一个案例: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刚“出道”的时候,就曾被对手以寒喧的形式探测到了自己的底细,因而使自己产品的销售大受损失。
当他第一次到东京找批发商谈判时,刚一见面,批发商就友善地对他寒暄说:“我们是第一次打交道吧?以前我好像没见过您。”批发商想用寒喧托词,来探测对手究意是生意场上的老手还是新手。松下先生缺乏经验,恭敬地回答:“我是第一次来东京,什么都不懂,请多多关照。”正是这番极为平常的寒暄答复却使批发商获得了重要的信息:对方原来只是一个新手。批发商接着问:“你打算以什么价格出卖你的产品?”松下又如实地告知对方:“我的产品每件成本是20元,我准备卖25元。”
批发商了解到松下幸之助在东京人地两生,又暴露出急于要为产品打开销路的愿望,因此趁机杀价:“你首次来东京做生意,刚开张应该卖得更便宜些,每件20元如何?”没有经验的松下先生在这次交易中吃了亏。究其原因,是那位老练的批发商通过表面上的寒暄探测到对方的虚实,在谈判中赢得了主动。而松下先生由于在寒暄之中暴露了自身的底细,从而导致了被动与失利。因此,在双方寒暄之时就要避免无意之中自身关键信息的泄露。
当然,可以利用相互寒暄时的那些应酬话,去掌握说话对象的背景材料:他的性格爱好、处事方式、沟通习惯等等,进而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为相互间的心理沟通做好准备。
正是基于对寒暄所起作用的认识,人们应该着意选择寒暄的话题。
最容易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莫过于谈到他的专长。被美国人誉称为“销售权威”的霍伊拉先生,就很善于这样做。一次他要去梅依百货公司拉广告,他事先了解到这个公司的总经理会驾驶飞机。于是,他在和这位总经理见面互做介绍后,便随意说了一句:“您在哪儿学会开飞机的?”一句话,触发了总经理的谈兴,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谈判气氛显得轻松愉快,结果不但广告有了着落,霍伊拉还被邀请去乘了总经理的自用飞机,和他交上了朋友。注意:
寒暄时要有主动、开朗、友善的态度,要用明朗的表情、热情的态度和对方交谈,努力发挥个人的魅力,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即使自己心情不好或身体不适,也应努力克制,不要让对方有所察觉。那种不动感情、例行公事式的寒暄达不到相互沟通的目的。如果对方感到你不够诚恳,反而还会增加抵触情绪,给谈判设下心理障碍。因此,寒暄应该是从心底里发出、向对方表示的真正的关切。这样,对方自然也会从内心里发出回应,为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寒暄的时间不宜过长,高明的沟通者往往善于从寒暄中找到契机,及时导入主题,自然而然地把话题引入预定的轨道。
沉默依然是金
办事交往中,多听少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你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多听听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既可以获取一些独特的见解,又可赢得他人的好感;当对方发泄不满时你更应该闭紧嘴巴,听他尽情的倾诉,他会对你感激万分的。如果你插上一句,可能只会加深他的痛苦,尔后他必为失态而离开你。所以,保持沉默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沉默是人生的一种机智,也是社交的一种心机。当你不愿意和人交谈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沉默;当你不懂得怎么与人交淡时,你可以选择沉默;当一些社交难题难住了你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沉默。
当然,正常的交流总是有来有往、有问有答的;如果一方只是一味地说,另一方只是一味地听,或者一方对另一方的话不置可否,沉默不语,这说明交流发生了故障。然而,有趣的是,有时候社交中出现的一些交际故障还得用沉默的方式才能解决。
为人处世,得方圆做人,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社会经验,那就是:多听少说;要“多听少说”并不容易,这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只有时刻保持适当沉默,你的人缘才会持久而稳固。
某机关行一个女孩,她平时话语不多,与人聊天,常常面带笑容。后来,机关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很多同事在她的攻击下不是辞职就是调离。最后,矛头终于指向这位女孩。
一次,好斗的女孩抓住了这个女孩的把柄,立即点燃火药,进行攻击,谁知,那女孩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有说,最终好斗的那个女孩主动鸣锣收兵,她反而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之后半年,好斗的女孩自请调离。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沉默的力量是何等的重要,面村如此的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显得苍白。
沉默是个法宝,是因为沉默里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是肯定(不反驳不就是肯定吗),可以是否定(不表示赞同不就是否定吗),也可以是不表态(不肯定也不否定),甚至可以让对方琢磨不透。唯一不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正面发生冲突。
要知道,发生冲突是社交不折不扣的失败。办事交往中,多听少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一个人长了一个舌头。似乎这也是上帝的意志,多听少说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当你与别人交谈之时,不能信口开河,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有时候学会沉默,倾听别人的心声,适时找到合适的话题,与别人达到心灵上的相通,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