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秦穆公叫相马专家伯乐推荐他的继承人,他推荐了方九皋,秦穆公高兴地接受了。方九皋访求良马三个月,果然找到了一匹理想的良马,秦穆公问他是怎样的马,他说是一匹黄的母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黑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说:“完了。你介绍的那位相马专家,连马的毛色和公、母都分辨不清,哪里还能相什么良马呢!”伯乐问明原由后,不禁大为赞叹:“方九皋能不照搬书上的条文,那真比我高明千万倍!他所注意的是根本的东西,能抓住内在的实质,忽略表面外形;只看他需要的。而不看他不必看的,像方九皋这样观察事物的方法实在有着比相马更重大的意义!”伯乐把马牵来一看,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当然,方九皋连马的毛色和公母这一表面上的东西都认不清,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他那看马注意看本质的观察方法是值得称道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中,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浅层次的东西,本质是深层次的东西。只有通过现象这个浅层次,才能抓住深层次的本质。如果只停留在现象的浅层次上,就会把人看扁。如伯乐的儿子把马的额头、眼睛等表面上的东西当作相马标准,结果相到一个大蛤蟆。
在考察人时,既要看现象又要看本质;既要看一个人的支流,又要看一个人的主流。要善于抓住本质和主流这样深层次的东西衡量人,这样才能保证识人的准确性。
多侧面透视。对一个人的考察要全面,既要看他的正面,又要看他的反面;既要看他的现在,又要看他的过去;既要看他的本身,又要看他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把“大象”的脚、肚子、耳朵、牙齿和鼻子都摸清后,再作结论。当然,多侧面透视,并不是不分主次地去观察一个人的所有面。如果对一些反映细节的面观察过多,也会造成识人的片面性。宋代陆九渊在《语录上》中曾说:“铢铢而称之,至石必缪:寸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是古衡制单位。这句话意思,是说一铢一铢地称东西,这样称出的一石与一次称足的一石必定有出入;一寸一寸地量东西,这样量出的一丈比一次量出的一丈,一定会有误差。他用这个简单的道理,喻指考察一个人,不能光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去计较,用细节去以偏概全,而应当看大端,否则,简单地把一些事端相加,得出的结论必定不全面。他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考察人必须从大处着眼,注意全面地看,只有这样,才能使考察具有科学性。
以全方位的角度来洞察
任何一个人,其思想境界、性格作风、学识水平、专业能力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有的越变越好,小才可以变大才,歪才可以变正才;有的则由好变差,或由风华正茂变为江郎才尽。
汉代叱咤风云的大将韩信,早年家贫,又不会做买卖,常寄食于别人,众人多嫌弃他。淮阴屠户当众欺负他,使他蒙受“胯下之辱”。他后来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汉丞相萧何不计其过往劣迹,慧眼识真才。发现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潜能,月下追韩信,向刘邦保举其为大将军,并魅励他施展才华。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韩信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建功立业出了大力。
如果刘邦总是用韩信受过胯下之辱的往事来估量韩信的才能,而没有发展看人的慧眼,则韩信就只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武夫、无才之辈,一代人才就会被埋没。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人,会把活人看成“死人”。只有在发展中看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识人的客观公正。
反观今天的某些企业管理者,平时总是嘴上说自己观察人是多么仔细、多么准确,并且总是能够首先看到人家的发展方向。这些话让手下人不免为之心动。可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却往往总是一提到某人,就先从这个人以往的某几件事情上大肆议论,历数他过去的种种过失,然后,就轻易地下结论说,这个人似乎也就这样了,以后难有作为。这种用静止的眼光识人的做法,实际上是非常愚昧狭隘的。
人是在发展变化中走向成熟的,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增长才干,发挥才能。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来识别人,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因为他不仅仅是在识察人的潜能,也是在培养人,如果总拿一个人过去的失误来判断他的未来发展,从而否定其潜在的能力,这等于是用其以往的经历以主观臆断来压制他的潜能的发挥,打击他的积极性,同样也是在打击他的自信心、进取心,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和造就人才了。其实,作为知人识人者,真正以发展的眼光来识别人,实际上也正是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洞察不能“先入为主”
我们与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对方首先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一般总是外貌。外貌(包括长相如何、风度怎样等等)似乎决定着第一印象的好坏。
他人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深刻的。但是,我们认识人不能只停留在第一印象上。第一印象只是对一个人的认识的起点,而决不是终点。因为它毕竟是建立在信息不足、尤其足反映内在本质的信息不足的基础上的,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还会有虚假性;并且,它也常常受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个人的好恶倾向所左右:须知,生活中,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努力看得更深刻一点。
第一印象基本上是由直感得出的。我们对直感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直感往往足最纯净、最不被掩饰的,但是它也往往是最简单、最肤浅的。因此,不要光凭直感,除非受过专门的训练,已达到老练的侦探或者渊博的心理学家那样的水平。记住:全然听信“第一印象”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应当去验证它。如果后来所观察到的事实与第一印象不符,就应尊重事实。去除先入之见。
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不可能明智地思考问题。
有些人并不逃避思考,可是在分析问题时,总喜欢像猎犬追捕猎物似地,一个劲儿地捕捉那些足以能够说明其先人为主的观点和事实,而对其他情况不屑一顾。他们只对那些说明其行为正确性的事实感兴趣。
人们常根据听到或知道的关于他人的情况,甚至不等见面就对别人做出判断,他们甚至疑心或无视自己的判断力,以便符合原来的结论。
先入之见使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洞察力,必须努力克服。克服先人为主的最好方法,是把感情和事实严格区分开来,努力做到对事实做客观、公正和全面的分析与判断。
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观察
我国有句老话“看人挑担不吃力”。仔细琢磨这句话,可以感到回味无穷,启发不少。
有时候,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只要你在内心假设处在此人那样的位置和情况,你会怎样做,就会明白此人的行为了。你也许会发觉,你也不得不和此人曾经做过的一样,甚至还不如此人。
“设身处地”,这不仅有益于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了解别人的最简单的一个方法。
A当小科员时,常常在背后议论科长无能,“一件小事也要考虑再三”,“优柔寡断”,宣称如果有朝一日能“掌权执政”将如何如何,大有一番扭转乾坤的气势。事有凑巧,不久A果然“上马施政”;结果大丰年下来也不过如此而已。A深有感触地说:“看人挑担不吃力。现在才知道办一件事是多么难啊!看来前任科长不是优柔寡断而实在是身不由己,何况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做了许多事,真是不简单啊!”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一个人。此外,保持适当的距离也有助与你更好地了解一个人。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出了一个很平常但又深刻的道理:“英雄的妻子,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英雄。”
事实常是这样,对于朝夕相伴的人,一方面非常熟悉,闭上眼就能说上十几条特点;但另一方面,对其特点也容易漠然视之,有什么新变化、新发展,也常常不注意了。
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就应该长时间与其接触。但是,这又会造成习惯上的错误,有许多问题反而难以觉察,因为“脸挨着脸,就看不见脸”。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人恰如其分而正确的理解无需经过长期的、过分亲密的熟悉。在时间长短、密切程度和恰如其分的认识等参数之问,最有可能存在着曲线关系。更准确地使人们彼此相互理解,必须有某种最适合的时间和适度的密切程度。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有一方面不合适,就会限制有关的必要信息,与此同时,长时期的过于密切的相处,很可能歪曲相互理解的准确性,给对方凭空抹上许多色彩,或过高地估计了对方。要知道,“情人眼里出西施”。两个互相很要好的人,彼此在内心留下的都是对方美好的形象。这对于认识一个人是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熟知并非真知”。
因此,在与一个人的结识时间不过长、关系不过密时头脑最冷静客观,这时对于正确地认识此人是最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