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两人有个非常本质的区别。
项元汴的盖章行为更多是出于对藏品的珍视和记录,通常不会将印章钤在原帖作品的核心部分。
而乾隆的盖章则更注重个人表达,是会直接盖在作品的关键位置,从而影响整体观感。
不仅如此,项元汴喜欢盖章归盖章,但他在收藏书画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书画的保护。
并且还会将保护措施在交游赏鉴过程中加以推广。
他说过,唐宋时期的书画作品,是不可以在阳光下展开观赏的,否则容易损坏。
即使只是稍微受潮,也最好在天气晴朗、有风的日子,在书桌上展开卷轴来欣赏。
他还建议将唐宋名家的作品,也就是那些比较小尺幅的,装裱成册页的形式。
如此一来,不仅便于随时展开欣赏,同时也能避免因反复折叠而损伤画作。
可以说,就是他如此有效的保存和管理,使得历代的书画名迹得以流传至今。
在确定了这就是李白的《上阳台帖》之后,曹子建心头那个激动。
要知道,虽然这《上阳台帖》现实也有,但那在故宫,自己根本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将其给收入储物戒指。
但这里就不一样,没有摄像头的存在,曹子建有一百种叶掌柜浑然不知方式将其给收入储物戒指。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当属发动天降祥瑞硬控住叶掌柜。
“也不知道以李白在历史上的名气,这幅《上阳台帖》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奖励呢。”
曹子建没有急着将其给收进储物戒指,而是继续往下看了起来。
毕竟在急也不急这么一会。
这手卷的后半部分,就是一些收藏过《上阳台帖》名家的题跋和鉴赏印了。
也正是这些名家留下的题跋和鉴赏印,使得《上阳台帖》有了一个清晰的流传过程。
最早先被北宋内府收录,再到南宋赵孟坚,贾似道,元朝张晏,明朝入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梁清标,安岐所得,再入清宫内府,清末的时候流出宫外。
最后就是被张好好所得。
可以说,收录《上阳台帖》的这些人,在当时那个时期,都是大佬级别的存在。
随着整幅手卷全部鉴赏完毕,曹子建突然惊咦出声道:“怎么其上印章才九十六枚?”
叶掌柜闻言,不解道:“曹先生,这九十六枚鉴赏印有什么问题吗?”
有些事,曹子建实在不好跟叶掌柜明说。
比如,在现实世界的《上阳台帖》其上可是有九十七枚印章的。
“叶掌柜,你等等。”曹子建说着,便是从头到尾再次数了一遍其上留下印章的数量。
“一,二,三。。。。。”
看着曹子建的这个举动,叶掌柜有些不明所以,不过还是开口道:“曹先生,这其上的印章我数过好几遍了,就是九十六枚。”
“就是九十六枚?”曹子建一愣。
“对。”叶掌柜点头。
“怎么会。。。。”曹子建正准备说点什么的时候,忽然想到了什么,用手拍着自己的额头,自嘲一笑道:“我这脑子。”
此刻的曹子建已经知道为什么会少了一方钤印了。
因为这手卷,在现实世界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印玺下方是有一枚张好好珍藏印的。
而张好好是在37年的时候才从他人手里购入这幅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