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旦接受了常浩南给出的设定,袁相垭的心思可就再也收不住了。
实际上,他本人的研究方向就更偏应用数学,只不过证明庞加莱猜想这个大新闻至少在眼下还属于理论数学的范畴,所以此前的思维一直局限在了这一块而已。
如今想想,多科学领域确实更加大有可为。
尤其是国家正在逐渐加大对海洋、航天、地质、航空等领域的投入,而这些投入在转化成潜艇、火箭、卫星、飞机等实体产物的同时,也必然会成为狭义自然科学领域的绝佳试验平台。
不敢说能出多少惊天动地改变时代的成果,但满足刚刚常浩南所说的“SCI中游或中上游”
肯定没问题。
而且都绝对不是那种“给高分子材料换个基体”
的灌水文章。
那反正都是要发表,与其便宜别人,不如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至少留一部分在国内。
想到这里,袁相垭赶忙请求道:
“那常教授,既然咱们已经说到这了,不如您直接给这新期刊想个名字?”
其实他最开始想的是让常浩南给题个字。
但又考虑到一来对方理工类教授,写出来的字未必好看,题上去对双方的形象都不太好,二来既然是面向全世界的期刊,那标题至少还是要有个英文版,题字就更没必要了……
所以临到说出口的时候,就改成了起名字。
“名字……”
这个完全出乎预料之外的要求还真让常浩南一时有点懵。
如果是用那种简练的风格,几乎很难超越《科学》和《自然》两座大山。
不是指学术价值上,而是命名上。
主要是除了这两个词以外,剩下的词很难起到一个包罗万象的效果。
你要是叫《地球》,那听着就像是个地理科学杂志。
叫《宇宙》,又像是搞天文的。
总不能叫《道》吧。
所以只好换个思路……
“话说,我记得咱们华夏科学院,应该还没有学报吧?”
常浩南问道。
袁相垭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
“没有,只有一个华夏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半年刊,而且是完全不限领域的,影响力不算很大。”
完全不限领域,指的是文科理科都能投。
这属于历史原因。
华夏科学院最早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机构。
甚至还一度承担过国家科委的职能。
华夏社会科学院最早就是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部”
。
虽然早在70年代末就独立出来了,但是直到80-90年代,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是鬼节那天出生,从小体弱多病。小学时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从此,我跟着师父云游四海,行走于阴阳之间...
那年,大唐的军队向西走得很远...
柳雅睁开眼睛就是破墙烂瓦小土炕。可怜那瘫痪的老爹纯良的弟弟都面黄肌瘦。这是家,还是难民营?咱上辈子是杀手,这辈子是能手空手都能套白狼,废物也能变...
...
这是我的剑,也是我的棺。十六岁那年,宁长久白衣悬剑,如是说道。...
原生家庭的伤害有多大,或是自卑懦弱,毫无自信或是暴力成性,锒铛入狱亦或撕裂婚姻,妻离子散无数次痛彻心扉的感悟后,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