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狮虎百兽之王的争论不断的雄猫和侧位谁才是空战之王,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原初版的进口苏27SKVS仅升级动力的F14A,或许有不少飞机外因素,但事后导演组还是认可此结果。
本次演练中不仅有图154空中记录,三架参加的飞机上还架设了固定的摄像机,当天晚上导演组和飞行员就拿出来回放逐帧分析复盘。
经过比较F14和苏27的机动性都相当亮眼,抛弃TF30累赘的雄猫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大机动,而苏27的机体在近距离表现也相当不错,即使满载弹药也和雄猫缠斗了好一会儿。
事后分析认为,若第二架苏27SK果断抛弃部分弹药,仅保留2枚R27和2枚R73以近身格斗为主要战术,胜率可上浮20%以上。
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仍然在于航电系统:
诞生于80年代初的AWG-9性能实在太BUG了。
实战仍然超过200千米的探测距离,跟踪24攻6的变态处理能力,还有低空110km(贴海飞行目标)的下视能力,让其成为了三代重型截击机雷达的标杆与巅峰。
不管是苏27搭载的N001还是国产刚刚装备的1471雷达,有效探测距离也不过50到80公里左右,仅仅能同时攻击锁定1或2个目标,性能至少落后大半代被完全碾压。
实际上就算在帝国内,F15所搭载的最新ANAPG-63雷达才超越AWG-9,并且主要集中在可靠性和人机交互智能性提升,AWG-9依靠远距离优势依然能和晚出生数年的后辈一较高低。
再加上创下190公里击落记录的“不死鸟”导弹,才成就了雄猫的赫赫威名。
国内海空军在演习后达成的第一件共识就是加速新型机载雷达技术研发,并且要直接对标并超越AWG-9。
在此次演习前国内知道自己雷达落后,但具体落后了有多少、会带来多大影响尚不清楚,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只要不怕死,一个加力冲上去贴近距离“空中拼刺刀”仍有胜算。
去年底刚刚升级1471雷达的歼8H已经在海上和出口版F16的ANAPG66交过手,总的来说差距还不算太夸张,似乎也印证了这一思想。
但观摩了货真价实的世界两极顶尖三代重型战机交锋后这种想法就彻底消失,哪怕是在近20年前的F14A面前,空中拼刺刀也只是个美好的幻梦,在下视能力都有110公里的AWG-9面前毫无意义。
别说歼8围剿F22了,就算歼8围剿F14现在看起来都痴人说梦——并且歼8II总共才生产了60架,算起来也就和波斯拥有的F14A数量差不多。
和拥有航母后推翻空潜快“航母杀手论”一样,演习过后海空军陷入另一种极端:
坚决发展中远距离雷达弹,坚决发展远距离雷达,坚决发展重型战机(以搭载重型雷达)。
抛弃幻想,正视差距!
此时国内已经存在1473、1491雷达但未正式服役,刚刚开始研制的1493雷达首次采用PD全数字处理模式,指标略逊于AWG-9但定位不同,所以并未被盯上。
毕竟AWG-9和AIM-54组合的设计目标是航母空中战斗群指挥和远距离截击,海空军综合国内需求现状,将指标下调到了150公里探测距离新雷达、加速PL12研发。
前者最后演化为1493的升级版本1495雷达,借鉴参考AW-9,尝试吸收其抗干扰、多目标跟踪能力,拥有最大150公里探测距离、下视80公里探测距离、同时跟踪8个目标锁定2个的攻击能力、增大探测功率,目标装机对象歼11B。
而AIM54A设计对象是轰炸机群,最终认为可研究参考但不仿制,可吸收技术用于加速PL12研发,这种70到100公里射程、更灵活的导弹对国内来说反而更加理想好用。
除此之外演习后空军差点动摇了仿制苏27的念头,好在经费和时间都不允许再瞎折腾,于是还是坚持了下来,但将引进苏27以及自行组装的数量大砍。
原世界线歼11A(国内组装苏27)订单量200架,引进的24架苏27SK和6架苏27UBK。
由于和毛子的分歧直到02年实际执行105架的组件后终止,98年国内刚好进口了30架的配件,组装了4架。
空军的意见是除了这30架歼11A,只再进口50架散件后就停止订单,国内共保有110架就够了,以后续国产歼11B补充为主,加强航电能力。
而原本计划引进38架苏30MKK的意愿也被争议是否取消,对于技术烂还死活不愿意转让雷达与航电源码的苏式飞机,空军已经表现出了嫌弃的态度。
而海军反而安定下来一心一意等国产雄猫,中间的空档期选择多采购几架歼8D、H顶一顶,反正手里的新战舰也需要消化,同样也对苏30MKK失去兴趣。
于是就在毛子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相比原世界线痛失101架战机订单,加上捆绑的AL31F发动机、导弹、配件等买卖少说也损失了几十亿美元。
但因为F14A受伤的并不止大毛,波斯的机库着火案在调查后发现5架本应封存的完整战机全部失踪,现场连飞机上的一根螺丝钉都没找到。
完全不知情的波斯当局大怒,将涉事机场所有相关人员全部逮捕,并要求对所有F14A进行数量清点。
而在此时帝国也有限度释放了“大鱼”带来的消息,波斯当局随即惊愕地认为是内部也出现了惊天大蛀虫,竟然被国安收买偷运了好几架F14A出去,居然先一步出来指责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