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12
月
30
日到
2014
年
1
月
1
日,这三天的羊城被一层温热的光影包裹着。
冬至刚过不久,珠江边的风还带着点凉,但吹到电影院门口时,总被攒动的人群烘得暖了几分
——
这是属于百花奖参赛影片的
“观众评审期”,每座电影院的售票窗口前都排着长队,老人攥着孙女的手念叨
“好久没看这么热闹的电影展了”,年轻人抱着爆米花桶和朋友争论
“《素媛》的镜头太戳人,还是《东京家族》更有烟火气”。
观众走进影院时,检票员会多递一张浅粉色的评分卡,卡面上印着
“百花奖观众评分”
的烫金小字,背面列着
“剧情、演技、画面、配乐”
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有
1
到
10
分的选项。
散场时,影院大厅的评分箱前总围着人,有人蹲在角落反复修改分数,有人和同伴凑在一起比对选项,直到确定
“这分配得上我哭掉的半包纸巾”
才舍得投进去。
1
月
1
日下午
3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