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百七十六章辕门槐信
建安十五年腊月廿三,许昌辕门的铜铃被朔风扯得发颤。陈果握着半片冻裂的槐叶立在辕门之下,叶脉间还凝着前日李典派人送来的槐花蜜——那是护农营新收的头茬槐米所酿,蜜色里浮着细小白点,像极了落在山阳古道上的初雪。身后传来柳如烟的脚步声,医官服外披着件青布氅,氅角绣着的槐枝纹上,还沾着难民区带回来的麦麸。
“主公,李典的护农营送来了冬耕图。”柳如烟展开半卷冻硬的绢帛,边缘用槐树皮浆糊粘着几粒饱满的麦种,“图上标着许昌周边可垦荒地,右下角画着个歪歪扭扭的酒坛——怕是曼成又想把中军帐的存粮挪去酿槐花蜜酒,给伤兵暖身子。”她指尖划过绢帛上的墨点,那是李典惯用的“麦穗批注”:“冻土可耕处,宜种兖州早麦”。
辕门之外忽然传来马蹄声。张辽的“山阳义骑”踏碎薄冰而来,马鞍上绑着几捆晒干的槐枝——枝桠间缠着百姓写的祈年帖,“李公护麦”“陈君安桑”的字迹在风雪里若隐若现。“主公请看,”张辽解下腰间皮囊,倒出几粒带着焦痕的麦种,“这是董承部昨夜劫粮时遗落的——他们烧了咱们的‘槐米驿馆’,却不知粮车夹层藏着曼成新制的‘抗冻麦种’,火一烧反而催了芽。”
陈果接过麦种,指腹触到种皮上细密的纹路——那是李典带着护农营士卒,用槐木灰拌过的“护粮种”。去年深秋,他曾在中军帐见过李典蹲在烛下筛麦种,青布衫袖口沾着槐花粉,案头摆着本磨破边的《泛胜之书》,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纸,是母亲临终前写的“护种偏方”:“槐叶煮水浸种,虫不蛀,霜不侵”。
“去把曼成的《农战要略》拿来。”陈果忽然望向辕门内侧的“安民榜”,榜文右下角不知何时被人添了行小字:“护粮即护民,耕剑可同炉”——那是李典上月归营时用剑尖刻的。柳如烟转身时,袖中滑落个小陶罐,罐口封着的槐树皮上,歪歪扭扭刻着“给陈使君的驱寒蜜”——是流民孩童用泥刀刻的,罐底还粘着粒没化开的槐米。
未时三刻,护农营的炊烟准时从辕门后升起。陈果踩着积雪走进营垒,看见李典正蹲在土灶前拨弄槐木柴——火苗舔着锅底,锅里滚着的不是军粮,而是混着麦麸的槐米稀粥。几个流民孩童围着他,手里攥着用槐枝削成的“小剑”,剑身上歪扭地刻着“护麦”“保粥”的字样。“使君请看,”李典掀开灶边的陶瓮,瓮里泡着刚采的槐芽,“这是按您说的‘以农代战’,用槐芽腌菜省粮食,昨儿护粮队遇袭时,士卒们兜里揣的不是干粮,是裹着槐叶的麦饼。”
忽然传来铁器相撞声。徐晃带着“先登营”士卒抬着木架走来,木架上缠着的不是战旗,而是晒干的槐枝编的“护粮栅”。护腕上的银锁晃了晃,他指了指木架底部的暗格:“曼成教的,每个栅格藏五粒麦种,万一营垒被破,百姓扒开木架就能捡种子——当年他在山阳藏粮,用的就是这法子。”暗格里还塞着张字条,是流民老人写的:“槐枝护栅,麦种藏生”。
柳如烟忽然从药箱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几团用槐叶包着的药膏:“这是用护农营晒的槐米配的金疮药,昨夜给中箭的小卒敷上,今儿伤口就结了痂——他们说,药膏味像极了家乡的槐花蜜,连疼都轻了些。”布包边缘露出半张草纸,是李典随手画的“槐米入药图”,图上的槐米旁标着小字:“花可暖,叶可愈,枝可守”。
酉时,辕门忽然响起梆子声。陈果登上望楼,看见远处的雪地里,护农营的“麦秆军旗”正随风起伏——旗面用麦秸混着槐浆织成,每道褶皱里都藏着未脱粒的麦穗。李典骑着青骓马立在阵前,甲胄外披着件百姓送的青布袍,袍角绣着的不是战纹,而是连片的槐叶,腰间青釭剑的剑穗,不知何时换成了百姓编的槐枝绳。
“使君您瞧,”张辽指着护农营阵列间的空隙,那里散落着裹着槐叶的麦饼,“这是曼成新创的‘耕战阵’——士卒冲锋时踩过的地方,会把麦种踩进雪地里,等开春了,这片战场就该长麦子了。”雪地里忽然掠过几只野雀,啄食着麦饼碎屑,翅膀带起的雪花落在槐枝绳上,像给护农营的战旗缀了层银边。
柳如烟忽然拽了拽陈果的衣袖,指着望楼角落的陶罐——罐口插着几枝新折的槐枝,是今早流民孩童送来的“平安枝”。罐底压着张字条,是李典的字迹:“昔年握剑破虏,今夕执枝护粮。使君可知,百姓塞给我的槐枝绳上,每道结都是他们编的麦种数目——他们说,这比任何兵符都更沉。”
夜风裹着槐米香涌来。陈果望着护农营士卒们蹲在雪地里,用剑尖在冻土上刻划麦种间距,甲胄下露出的青布衫角,还沾着今早帮百姓背粮时蹭的麦粉。柳如烟忽然轻声说:“方才医官回报,护农营的伤兵不肯喝官军的药,非要喝百姓熬的槐米姜汤——他们说,那汤里有山阳的土味,喝了能想起自家的麦田。”
亥时,辕门的铜铃又响了。这次是几个流民老汉抱着陶罐走来,罐口封着的槐树皮上,用红泥写着“护粮酒”三个字。李典迎上去时,老汉们忽然掀开棉氅,里面露出藏着的麦种布袋:“李将军,这酒是用您教种的槐米酿的,布袋里是俺们攒的‘老种子’——当年您在山阳开仓,救的可不只是咱们的肚子,还有这代代传的种。”
陈果摸着陶罐上粗糙的手印,忽然想起系统里的“修复度”又跳了一格——不是因为打了胜仗,而是因为此刻护农营的灶火里,槐木柴正“噼啪”响着,烤暖的不只是士卒的手,还有埋在雪下的麦种。李典忽然抬头,望着辕门上新挂的“护农”灯笼——灯光映着他袖口母亲补的针脚,还有百姓塞给他的槐米香囊,忽然轻笑:“使君,当年我娘说‘槐米能救人,也能聚人’,如今看来,这满营的槐香,倒比十万大军更能守得住许昌。”
雪越下越大。柳如烟从袖中摸出个小瓷瓶,瓶身刻着“槐信”二字——是今早去难民区时,瞎眼老酿匠塞给她的,说“替俺们把这‘信任’带给陈使君”。瓶里装着的不是药,而是细如粉尘的槐花粉,轻轻一晃,便在灯笼光里舞成片“香雪”。陈果忽然想起李典案头那本《农书》,书页间夹着的不只是麦穗标本,还有张百姓画的画:护农营的士卒们背着粮袋,粮袋上绣着槐枝,身后跟着扛着锄头的流民,锄头刃上刻着“耕”字,比任何兵器都更亮。
“传令下去,”陈果望着雪地里渐渐模糊的“麦秆军旗”,忽然觉得那些在风雪里摇晃的麦秸,比任何战旗都更坚韧,“今夜护农营轮值,每人发半块槐米麦饼——告诉曼成,把中军帐的槐木柴全搬出来,让百姓和士卒一起烤火,顺便……”他指了指辕门外的荒地,“把藏在槐木栅栏里的麦种,全撒进雪缝里——等开春了,咱们要让董承看见,这被战火踩过的地,照样能长出护着百姓的‘粮食兵’。”
柳如烟望着渐次亮起的槐木灯笼,忽然听见护农营方向传来歌声——不是军歌,是流民们哼的《槐米谣》,调子混着槐木柴的噼啪声,飘向远处的雪地。李典正蹲在篝火旁,用青釭剑的钝刃替孩童削槐木剑,剑身上的血锈在火光里忽明忽暗,却映着孩童手里举着的“槐米火把”,比任何兵器都更暖。
雪粒子打在辕门的“护农”匾额上,发出细碎的响。陈果摸着腰间的“安民腰牌”,牌面不知何时被百姓刻上了槐叶纹路——就像李典说的,这乱世的“兵符”,从来不该是冷硬的青铜,而该是带着体温的槐米,是埋进土里的麦种,是每个握剑的手学会捧起粮袋时,落在辕门上的那片温柔的槐雪。
夜风掠过,槐枝绳在辕门上轻轻摇晃,惊起几只藏在槐叶里的麻雀,扑棱棱飞向缀满星子的夜空。陈果忽然懂了:所谓“护民”,从来不是用剑划出一片安生之地,而是让每个可能被战火碾碎的“一粟一麦”,都能在剑影里找到生根的缝隙——就像此刻雪地里的麦种,就像护农营士卒们藏在甲胄下的槐米香囊,就像柳如烟药箱里永远带着的、治伤更治心的槐花香。
这一夜的许昌辕门,没有战鼓雷鸣,只有槐木柴燃烧的轻响,只有麦种埋进雪地的沙沙声,只有百姓和士卒混坐在一起,分享着槐米麦饼的温热。而远处的地平线,正悄悄攒着些微的暖意——那是被槐叶护着的麦种,在冻土下悄悄舒展的、关于春天的,最温柔的战意。
吴一楠无意间看到老婆在自家楼下跟市委秘书激情拥吻,继而得知自己的副科长职位是市委秘书帮的忙,愤而跟老婆离婚,随之被撤职换岗,人生处于低谷之中。现场会上,吴一楠对刘依然产生好感,对她勇敢反抗和揭露领导的淫威所敬佩。在一次下乡途中,市里某位领导认出了吴一楠,自此以后,吴一楠官运亨通...
哥哥逼打胎,继母想谋杀,无奈之下她远走他国三年。三年后,一代影后携萌宝归来,萌宝双手叉腰盯着某男,大叔你是照着我的样子整的吧?某男直接壁咚,悠悠,等宝是我们的儿子吧?怎么可能?我们可没...
☆☆☆本书简介☆☆☆平淡无奇的婚姻,让她忍不住出轨。丈夫移情别恋,婆婆百般刁难,年轻的男人又热情体贴,她难以抗拒...
我从山上来,入世自逍遥。这位小姐姐,我观你面带桃花,眉目含春,和我正是般配。什么,流氓,不存在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当流氓的,小爷长得这么帅,走到哪里都担心被...
王者之路张牧简介主角张牧李晴晴穷是一种病,我得了十年的绝症,直到那天我爸出现,让我百病不侵!一个寒门出生,如何才能继承世界第一家族罗斯柴尔德!...
四年后,她携子归来。一个矜贵霸道的男人突然闯进她的世界,说,孩子的爸爸是谁?一个缩版的他突然跳出来,哪来的男人,敢抢爷女神!萧夜凌,女人,偷生我儿子,知道什么下场吗?啊?作为补偿,做我老婆,一辈子!婚后,夫妻虐渣顺带虐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