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盛唐转为中唐 > 第十一章 格物致知(第2页)

第十一章 格物致知(第2页)

杨世民慌忙出迎。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大唐最负盛名的贤相,深得李世民信任。

“下官参见二位相公!“

房玄龄笑容温和:“杨侍郎不必多礼。我二人特来恭贺新婚,顺便看看这'格物院'有何新奇。“

将两位宰相引入正堂,杨世民命人奉上最好的茶,然后展开他精心准备的规划图。

“'格物院'下设四部:农工部负责改良农具、水利;匠器部研发新式工具;医方部钻研医药;最后是。。。呃,奇巧部,研究一些暂时看不出用途的新事物。“

杜如晦皱眉:“前三个还好,这'奇巧部'是否有些浪费国帑?“

杨世民早有准备:“杜相明鉴。有些研究看似无用,实则可能带来巨大变革。譬如。。。“他取出一个小物件,“这叫'轴承',装在车轮上可减少摩擦,使车行更省力。“

房玄龄接过轴承,仔细端详:“巧妙!此物若推广,可省多少民力!杨侍郎,你所言不虚啊。“

“下官有个理念,叫'渐进式改革'。“杨世民趁机阐述,“不变则已,变则稳妥。每一项新发明都先小范围试用,效果良好再推广。如此既不失创新,又不致引发动荡。“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同时点头。

“善!“杜如晦难得露出笑容,“杨侍郎不仅精通匠作,更懂治国之道。难怪陛下如此器重你。“

送走两位宰相,杨世民长舒一口气。能得到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认可,格物院的设立就稳了大半。

第十一章格物致知

接下来的日子忙碌而充实。格物院选址在皇城边缘的一处闲置官署,杨世民亲自挑选人才——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才实学,哪怕是匠户、医工出身也可录用。

卢珊则发挥商业才能,将杨世民的发明迅速产业化。轴承、改良水车、贞观犁。。。一项项新发明通过卢家的商业网络推广到全国各地,既造福百姓,又带来丰厚利润。

半年后,格物院初见规模。这天杨世民正在试验新设计的风车模型,忽有门吏来报:长孙相公设宴,特邀杨侍郎赴宴!

杨世民手中的锉刀差点掉在地上。长孙无忌设宴相邀?这怕是场鸿门宴!

傍晚,杨世民换上便服,只带了两名随从前往长孙府。长孙无忌的宅第在长安城最显赫的街区,占地数十亩,朱门黛瓦,气派非凡。

“杨侍郎到!“

随着门吏的通报,杨世民被引入正厅。让他意外的是,宴席规模很小,除了长孙无忌,只有三四个客人——都是朝中重臣,且清一色出身世家大族。

“杨侍郎,久等了。“长孙无忌起身相迎,笑容可掬,“今日小聚,不必拘礼。“

杨世民谨慎行礼,在末座坐下。酒过三巡,长孙无忌突然问道:“杨侍郎那'格物院'办得如何了?“

“托相公的福,初具规模。“杨世民小心应答。

“听闻杨侍郎招募了不少寒门子弟,甚至匠户之后?“一位紫袍官员插话,语气轻蔑,“这些人粗鄙无文,如何能担大任?“

杨世民认出这是清河崔氏的族长崔仁师,当初在清水县阻挠土豆推广的赵德言就是他的门生。

“崔大人,“杨世民不卑不亢,“下官以为,才能不在出身。格物之学重实践,寒门子弟往往更有真才实学。“

“荒谬!“崔仁师冷笑,“圣人有云:君子不器。士当以经史为重,岂能沉迷奇技巧术?“

长孙无忌摆摆手:“崔公息怒。杨侍郎来自海外,想法新奇也是常理。“他转向杨世民,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只是老夫好奇,杨侍郎究竟从何处学来这许多奇术?“

来了!杨世民心头一紧。长孙无忌这是在试探他的底细。

“回相公,下官幼时随海商游历四方,大食、天竺、乃至极西之地都有涉足,所学颇杂。“

“哦?“长孙无忌似笑非笑,“那杨侍郎可曾听闻'穿越者'之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