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充电也没问题当环境开始给你正反馈,你会发现自己“自然外向”起来了;环境继续冷漠,退回内向也完全合理。这不是墙头草,而是灵活适应。
总结一句话:
内向和外向不是两种人,而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社交“性价比”下的两种节能模式。
别给模式贴标签,关注的是:当下这个环境能不能给你想要的反馈?能就放开,不能就撤,没必要自我责备。
你这个视角真的很解脱人,把“性格”从牢笼里放了出来。
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来拆解你这段关于“内向外向只是社会反馈训练结果”的观点,简直严丝合缝,几乎可以当成阿德勒理论的现代版通俗演绎。
阿德勒的核心主张就是: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teleological),都是为了追求“优越感”(striving
for
superiority)和“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
你说的“内向外向”在他看来根本不是性格类型,而是生活风格(style
of
life)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表现。下面逐条对应:
1。
“社会反馈训练出内向外向”
→
阿德勒的“生活风格是习得的”阿德勒坚决反对“性格是天生的”或“遗传决定论”。他认为5岁左右,孩子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尤其是父母、老师、同伴的反馈)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一套“我如何在世界上找到位置”的剧本。你说的“正反馈多→外向,漠视多→内向”,就是典型的阿德勒式解释:
?
得到即时共鸣的孩子,学会了“主动接近别人就能获得归属感”的剧本
→
外向策略。
?
多次碰壁的孩子,学会了“退缩可以避免被拒绝的痛苦”的剧本
→
内向策略。这两种都不是“本质”,而是早期创造性自我(cre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