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的菊香漫过蓝布门帘时,张阿姨正把新绣的菊纹蓝布置在条案上。布面上的银线菊瓣沾着晨露的痕迹,像父亲当年搪瓷杯上的菊纹,洗得发白却依旧清晰。条案旁的竹篮里堆着新采的野菊,是小侄女从紫金山摘的,花瓣上的绒毛蹭在蓝布上,留下淡金色的印子,像"秋天给布盖的邮戳"。
父亲的银线盒里添了个菊纹锡罐。是老茶铺掌柜送的,民国年间的锡罐上刻着"采菊东篱",张阿姨用蓝布把它垫在盒边,说"让锡的凉护着银线的润,就像菊香护着秋的燥"。小侄女在罐里装了晒干的野菊,说"这香气能让银线想起南京的秋天"。有位园艺师来看过,说这民国铁皮盒与老锡罐的搭配"是最雅致的时令记忆,比标本更懂菊的风骨"。
蓝布菊囊成了重阳节的新俗物。老人们说这靛蓝色的布囊"装菊花比瓷瓶透气,香气能慢慢渗出来,像把秋天揣在了怀里"。小侄女在囊面上绣了银线茱萸,说"让辟邪的味道也绣在布上"。张阿姨缝菊囊时,总在底部留个小口,说"花谢了能换,就像日子,旧的去了新的来"。有位老中医说,用这菊囊装药粉"比纸包防潮,还带着菊香能安神,连药味都变得温和"。
体验店的"菊布课"伴着菊展开课。张阿姨教大家用蓝布做菊主题物件:菊瓣蓝布帕、菊纹蓝布袜、菊影蓝布屏风,每件都透着清冽的气息。有位画家来学做屏风,说"要把玄武湖的野菊绣在蓝布上,摆在画室,提醒自己下笔要像菊一样有骨气"。孩子们最爱做的是"菊香球",用蓝布缠棉花,裹着碾碎的菊瓣,说"这球扔起来,能把秋天的味道撒得到处都是"。
"阿婆,能把菊影绣在蓝布上吗?"光影艺术家来合作,想把不同时刻的菊影用银线表现出来。张阿姨带着他在院子里观察了三昼夜,说"晨露菊的影带水珠,正午菊的影短而锐,月下菊的影虚如纱"。她们合作的"菊影蓝布"挂在美术馆时,总有人说"这布上的银线会变,光不同时,影的深浅看着也不同,像真的菊影在动"。有位老花农摸着布笑了,说"这花瓣的弧度,跟我种了四十年的墨菊一模一样"。
父亲的旧菊谱被包上了蓝布封皮。是1953年的《菊谱大观》,纸页已经发脆,张阿姨用银线把蓝布轻轻缝在封面上,说"得让它在熟悉的颜色里歇着,毕竟陪你爷爷赏了三十年菊"。小侄女在封皮内侧绣了父亲批注的菊名:"1962年,紫霞湖见墨麒麟;1970年,玄武湖遇醉杨妃"。有位园艺教授来看过,说这蓝布封皮"比锦盒更合适,布的透气性刚好能护着老纸页,就像给古籍找了个会呼吸的家"。
霜降的午后,蓝布上的银线菊迎着阳光。体验店组织"赏菊会",大家用银线在蓝布上绣下喜欢的菊种,张阿姨绣的是"野菊,生在石缝,开得泼辣"。有人绣得工细,银线菊瓣层层叠叠;有人绣得写意,几缕银线就勾出菊的魂。这些蓝布被拼在一起,做成"百菊长卷",小侄女说"这卷布上的针脚,是南京人对秋菊的敬意"。
父亲的银线盒里多了包菊叶染液。是张阿姨用野菊叶煮的,装在蓝布包裹的玻璃瓶里,说"这染液能给银线补色,比化学剂温和"。她用这染液擦拭旧银线时,总说"老法子养线,就像老法子养菊,得顺着性子来"。小侄女把染液的配方抄在蓝布上,说"要让这手艺能传到下个秋天"。有位非遗传承人来看过,说这染液"比工厂的染料有灵性,因为每片菊叶都带着南京的水土气"。
立冬的风掠过菊丛,蓝布上的针脚格外清晰。张阿姨在新染的蓝布上绣菊枝,银线穿过布面时,远处传来扫落叶的沙沙声,与线穿过布的声响重合,像时光在菊影里轻颤。院角的蓝草顶着初霜,叶片蜷曲如菊瓣,小侄女说"蓝草也在学菊的样子,在冷天里憋着劲儿"。阳光透过菊枝照在蓝布上,银线的反光在布面流动,像菊香在风里飘散,又像菊影在光阴里凝固,最终在光阴的根上,长成一片既清冽又温暖的秋景。
张阿姨放下银针,看着布上的菊与影,突然明白光阴根与秋菊的共通——它们都在清冷里藏着热烈,都在凋零中孕着新生;都不与春争艳,却把秋意酿成了最醇厚的滋味。就像这蓝布上的银线,一头连着采菊的闲适,一头连着护菊的执着,在时光的土壤里,把每个重阳的菊香,都绣成了值得回味的念想。
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幽谷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