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屏幕暗下去后,沈逸靠在椅背上停了几秒。指尖还停留在回车键上,指腹有些发僵。他把眼镜摘下来放在桌角,顺手端起那杯凉透的咖啡喝了一口。
清晨六点三十二分,系统提示音响起。
三百七十六封粉丝信的扫描件被自动归集到主文件夹,右上角弹出一条分类标记:“手写原件优先级A”。这是他昨晚设置的筛选规则之一,专门识别非模板化内容。
他重新戴上眼镜,调出第一封信的预览图。纸张边缘有折痕,字迹工整,开头写着“你们好,我是高三学生”。
语音指令同步到后勤组:“今天九点前完成信件数字化归档,按鼓励类、建议类、互动类三级标签分类,每类提取五封典型样本送交会议室。”
接着他拨通林悦的频道:“你负责挑适合公开的内容,注意别涉及个人隐私。”
林悦的声音很快传来:“明白,我马上过去。”
上午十点,训练厅会议室。
投影屏亮起,第一封信全文显示出来。发信人是个高中生,说每天放学打两小时游戏,就为了能和他们用同一个地图视角看世界。他说自己成绩不算好,但每次看到团队打出精彩配合,就觉得努力也有意义。
林悦轻声读完最后一句。
屋里安静了几秒。一名突击位队员低头搓了搓手:“原来有人真的把我们当榜样。”
另一人接话:“我之前还以为粉丝就是图个热闹。”
沈逸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词:被看见、被需要、被信任。
他说:“他们不是在追一个Id,是在相信某种可能性——比如,像我这样普通的人也能打出精彩操作。”
他顿了一下,“但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
林悦看着屏幕上的信纸照片,小声问:“要不要回信?”
沈逸点头:“设立月度回信计划。每人每月至少回一封,不用长,一句真心话就行。”
他看向林悦,“你可以做个模板,教大家怎么写得真诚。”
会议结束后,队员们陆续离开。有人边走边讨论刚才那封信里的句子,有人说想把自己的操作录像剪一段附在回信里。
沈逸回到指挥室,终端还在运行。
他打开待办事项列表,新增一条:“每周一晨会前播放一条粉丝语音留言。”
然后从素材库中调出一封夹着干玫瑰花瓣的信,拍照存入新文件夹,备注:“低谷期心理重建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