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它对时机要求太严。”突击位摇头,“差零点一秒都可能被打断。”
争论持续了十几分钟。有人支持稳妥推进,有人想趁势突破。气氛越来越紧,没人轻易让步。
林悦看着大家,忽然轻声说:“如果我们一直等完美时机,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改变。”
这句话让房间静了一瞬。
沈逸调出潜力挖掘预警界面。一行数据浮现出来:未来三场比赛,主要对手的战术模型将进入“模式固化期”,AI学习周期为七天。
“他们的系统每七天更新一次行为库。”他说,“而我们可以每天模拟百万次战斗。这就是窗口。”
他启动策略模拟空间,分别测试两项战术在不同配置下的表现。
双影诱杀在面对强控阵容时胜率提升了12。7%,尤其在对方主力输出习惯性优先锁定夜莺的情况下效果显着。
数据潮汐则在中期团战节奏掌控上表现出色,能在对手反应延迟峰值期打出额外一轮技能衔接。
结果显示完毕,沈逸关闭推演界面。
“两项都进特训计划。”他说,“先模拟验证,再决定主推哪一套。”
没有人反对。
有人开始记录要点,有人直接打开训练日志调整个人目标。林悦拿出平板,准备起草新的配合流程文档。
沈逸摘下眼镜,揉了揉眼角。他知道这两套战术都不是万能解,但在系统加持下,至少给了团队新的突破口。
“明天开始模拟验证。”他说完,站起身走到投影前,手指一点,沙盘重新加载。
两条战术路径在地图上缓缓展开,一条由前向后撕裂防线,另一条如波浪般起伏推进,在敌方反应空隙中切入致命一击。
队员们围在投影周围,盯着不断演化的路线。
林悦站在侧面,看着夜莺的角色模型在光影中移动。她想起那些粉丝来信里写的话——“我想像你们一样打出精彩操作”。
现在,他们正在创造新的精彩。
沈逸重新戴上眼镜,目光落在数据流末端的一串异常波动上。那是昨夜最后一次舆情扫描的结果,某个小型论坛出现了新的关键词组合,尚未扩散。
他没动声色,只是在后台悄悄标记了追踪权限。
战术会议室的灯依旧亮着,投影还在运行。所有人都没离开,包括原本轮休的替补队员。
沈逸打开内部通讯,给后勤组发了一条指令:延长今日供电时段,训练厅设备保持待机状态。
他转回头,看向屏幕上的战术路径。
第一条模拟已经开始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