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把最后一段舆情数据归档,屏幕上的战术图还在。他没动,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调出第三局团战前的站位记录。画面停在红蓝双方对峙的瞬间,他的光标圈住边路两人回防慢了两秒的位置。
系统面板自动弹出一行提示:【检测到高频失误节点,建议启动专项修正训练】。
他点了确认。文件开始生成,一份包含问题标注、响应延迟统计和模拟推演结果的报告快速成型。标题写着“防守转换与进攻时机协同优化方案”。
门外传来轻快的脚步声,林悦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平板。“刚开完晨会,大家都等着你那边的安排。”
“来了。”沈逸把报告上传到共享目录,刷新权限让全体队员可读,“今天所有常规训练暂停,进新模块。”
林悦凑近看屏幕。“这是……我们上次打输的关键点?”
“不止那次。”沈逸指着数据流,“过去三场比赛,我们在防守转攻时平均延误1。8秒。对手抓住这个空档组织反打,成功率超过六成。”
林悦皱眉。“那不是反应慢,是判断迟疑。”
“一样。”沈逸说,“结果都是掉节奏。现在要做的,是把判断变成本能。”
他打开系统虚拟场景功能,输入参数。训练场地图切换成一片高地峡谷,环境随机生成。第一轮设定为突发团战模式——敌方从中路强开,我方视野丢失三秒后触发警报。
“所有人进模拟场。”沈逸语音通知全队,“不许提前沟通,听指令行动。”
队员们陆续登入。刚站定,信号灯由绿转红,战斗倒计时启动。
“左路收缩!中线压前!”沈逸声音稳定,“盾手顶上,法师后撤两步。”
指令下达的同时,系统自动生成敌情压力测试。一名队员没及时回防,被标记为脱节目标。回放立即弹出,显示他晚了2。3秒进入协防位置。
“再来。”沈逸关闭回放,“下一组随机触发。”
连续五轮高强度演练后,整体响应速度有所提升,但仍有队员在无预警情况下出现站位错误。
“问题不在动作。”林悦在旁记录,“他们在等命令,不敢自己做决定。”
沈逸点头。“那就换方式。”
他退出实战模块,切到录像分析界面。十段职业赛经典进攻片段已剪辑完成,每一段都截取自资源争夺、技能真空期或假退诱敌的关键时刻。
“看这段。”他播放其中一例,“对面假装撤退,其实埋伏三人绕后。但我们没追,反而后撤布阵。为什么?”
队员小舟回答:“因为他们打野不见了。”
“对。”沈逸继续,“不是靠直觉,是看到信息。视野差一秒,决策差十步。”
接下来的研讨用了四十分钟。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认为该进攻或该等待的理由。沈逸不做评判,只引导他们对比职业选手的选择逻辑。
“节奏不是谁先动手。”他说,“是知道什么时候动手最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