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癌症的歌 > 第201章 灯光下(第2页)

第201章 灯光下(第2页)

瑞思拜!

从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直接深入到社区生活的微观肌理!

这才是真正的深度游!

【组屋!

HDB!

我知道!

这是理解新加坡社会最重要的钥匙!

这个安排太神了!

【我也想看看普通新加坡人的家是什么样的!

期待陆总和柳总的‘邻里故事’!

【从周然的婚礼,到走进周然的家,这已经不是旅行了,这是真正的‘交朋友’啊!

就这样,他们第九次,也是在最真挚的友谊的邀请下,无可辩驳地,留在了新加坡。

他们取消了飞往意大利的航班,从滨海湾金沙那如同未来宫殿般的酒店里退了房,然后,在周然夫妇的带领下,真正地,走进了那片构成了新加坡城市底色的、最真实的人间。

他们的“组屋探访之旅”

,第一站,并没有直接去周然的家,而是来到了位于大巴窑(TOaPayOh)的建屋发展局展览馆(HDBGallery)。

这里,是了解新加坡“居者有其屋”

这项伟大国策的最佳起点。

在周然的讲解下,他们了解了新加坡是如何从建国初期那拥挤、混乱、卫生条件极差的“甘榜”

(村落),在短短几十年间,通过强大的国家意志和精心的规划,为几乎所有的国民,提供了高质量的、可负担的公共住房。

他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组屋模型,从最早的、功能单一的长条形租赁组屋,到如今拥有各种户型、设计新颖、配套设施完善的“预购组屋”

(BTO)。

他们也了解了为了促进种族和谐,政府是如何在每一个组屋区,都规定了华族、马来族、印族等不同种族的居住比例,强制性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成为朝夕相处的邻居。

“这简直是社会工程学的奇迹。”

陆沉看着那些详实的数据和规划图,发自内心地赞叹,“它不仅仅是解决了‘住’的问题,更是通过‘住’,来塑造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国民认同感。”

下午,周然和慧玲,终于带着他们,来到了他们现在居住的家——位于碧山(BiShan)的一个成熟组屋区。

当他们走出地铁站,柳如烟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而是一栋栋二十多层高、外观整洁、色彩柔和的住宅楼。

楼与楼之间,有着宽阔的绿地、儿童游乐场和健身设施。

最特别的是,几乎每一栋楼的底层,都是架空的,被称为“VOidDeCk”

这里是居民们举办婚礼、葬礼、社区活动和日常交流的公共空间。

此刻,正有几个老人在下棋,一群孩子在追逐嬉戏。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慧玲指着其中一栋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走进电梯,来到了周然家所在的楼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