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大唐开局李二钦点我为诗仙 > 第386章 温禾其余的几个学生没一个简单的(第2页)

第386章 温禾其余的几个学生没一个简单的(第2页)

孟周这法子,确实比赵磊的“迁移之策”可行得多,既利用了立功将士的积极性,又避免了迁移百姓的麻烦,还能顺带稳固朔方防务,可谓一举三得。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低声议论起来,随后都纷纷摇了摇头。

这意思,好似也都否定了。

片刻后,李靖出列,语气郑重地说道。

“陛下,孟郎君此策虽妙,却有一隐患,军中将士大多是关内子弟,家中有父母妻儿,朔方偏远苦寒,且与中原相隔千里,一旦留下,再难与家人相见,只怕愿留者寥寥无几。”

李靖这话,可谓切中要害,将士们打仗为的是建功立业、荣归故里,若让他们留在异乡,怕是也少有人愿意。

家里有田有房,还有父母婆娘。

凭什么把老子留在那破地方。

如果你敢这么做,兄弟们就反了!

殿内再次陷入寂静,孟周也皱起了眉,显然没考虑到这一层。

李世民看着殿中众人,正想开口说些什么,却见温禾从百官之列走出,躬身道。

“陛下,李尚书所言虽是实情,却也并非无法解决。”

“哦?你有办法?”

李世民看向他,伸手捋了捋胡须。

心中暗自失笑。

这竖子是想给自己两个学生找场子吧。

“其实这事不难。”

温禾语气轻松,缓缓说道。

“军中不少士兵都是二十上下的年轻健儿,至今未曾娶妻。朝廷可下诏,让朔方、夏州的未婚女子,与愿意留下的将士婚配,凡在当地成婚者,除了原定的土地房屋,还可免除夫妻二人一年的赋税,若日后生子,再免一年赋税,如此一来,将士们在朔方有了家室,有了牵挂,自然就愿意留下了。”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除了将士,其余百姓也可依照此令,陛下可下诏,征召关内、中原的鳏夫、年长未成婚者,以及无田无业的流民,前往朔方定居,给其安家费,另外,这名额必须限定,最多五千户,多了不行。”

“五千户?还要限定名额?”

房玄龄闻言,忍不住蹙眉。

“高阳县子,到时候只怕是连一千户都没有,你竟然还限定五千户?”

不仅房玄龄疑惑,百官与举子们也纷纷点头。

路费加土地耕牛,虽算优厚,却也未必能吸引太多人,怎么还要限定名额?

温禾却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笑着解释道:“房公,如此优厚的条件,若是不限定,那到时候,可就所有人都涌去北方了。”

他看向李世民,语气笃定。

“陛下,您想啊,朝廷给的路费虽不多,却足够百姓安稳抵达朔方,再加上免费的土地、耕牛,还有减免赋税的政策,对于中原的流民来说,已是难得的机遇,要知道,流民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朔方的条件对他们而言,不亚于‘雪中送炭’。”

“若是不限定名额,怕是关内、中原的流民都会争相前往,到时候中原的荒地无人开垦,反而会影响大唐的粮食产量。”

温禾继续说道。

“就像往年关中大旱,朝廷招募百姓前往洛阳就食,若不是限定了人数,关中部分州县都快空了,朔方虽需人口,却也不能让中原的根基受损,五千户既能为朔方补充劳动力,又不会影响中原民生,正是恰到好处。”

要知道,此前崔氏与王氏为表忠心,曾主动释放了近万户隐户。

这些人本是世家豪强隐匿的佃农,虽重获自由身,却因无田可种、无业可依,日子过得比从前更窘迫。

朝廷虽有心安置,却因土地分配方案未定,迟迟未能落实。

若是再拖延下去,这些隐户为了生计,怕是又要重新投靠世家,重归隐户之列。

这样一来又变成助长世家势力,于朝政不利。

而温禾所说的,恰好为安置隐户提供了出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