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司桑田扩种、蚕种改良。
同时,以锦易丝。
凡边地蛮夷献生丝者,可按市价兑以蜀锦。
为了鼓励蜀人养蚕种桑,司马懿更是带头做表率。
在家主动种了桑树八百株。
魏王子曹丕闻之,亦在府内种了八十株桑树,以表达对蜀锦产业的支持。
然后,司马懿又将蜀地织户编为“锦籍”,按技艺分为三等。
上户者,专织贡锦,纹样需经锦官署核准。
中户者,织市售锦,需钤官印方准发卖。
下户者,织粗绸,供民间之用。
又立“锦样库”,收藏各地纹样。
凡新创花式的,需先呈验,核准后方可织造。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织户,严控质量。
换言之,就是为了打造“品牌效应”。
因为蜀锦的巨大利润,理论上讲,并不是蜀人才有的。
因为这玩意儿毕竟不是核弹,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没有技术门槛的。
只要想,任何国家都能生产蜀锦。
可现实就是,只有历史上的蜀汉吃到了蜀锦带来的福利。
这就是因为品牌效应。
人人都认为只有蜀地产的蜀锦,才是高端产品。
穿魏国、吴国产的,那就是穿伪劣产品。
包括吴人、魏人自己都这样认为。
实事求是的讲,魏人与吴人生产出来的蜀锦,质量上真的就被蜀锦完爆吗?
那肯定不至于。
说到底还是品牌效应在作祟。
司马懿观察到,李翊发展幽州经济时,就曾专门带头穿幽州的毛皮大衣。
渐渐地使得“幽州毳货”开始畅销全国。
这其中,少不了“名人效应”带来的“品牌效应”。
所以打造蜀锦的品牌也很重要。
并且,司马懿认为蜀锦一旦发展起来,销量与利润肯定是会大于幽州毳货的。
因为幽州毳货说到底是毛皮大衣。
这对于汉朝以士人为贵的社会而言,始终不是那么上得了台面的。
而且,从成本上讲,毳货远比不了蜀锦的。
蜀锦那是纯手工织造出来的,成本不低,相当名贵。
达官贵人也大多爱穿。
何况,毛皮大衣这玩意儿也就畅销在北方,南方人可不爱穿。
但锦缎就不同了,这是真正一年四季都能穿的奢侈品。
幽州毳货是伪奢侈品。
在司马懿大刀阔斧的改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