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征集歌女千人,日夜作乐!”
诸葛亮拾起奏章细看,眉头渐锁:
“吴王此举,确实过了。”
“何止是过!”
刘备颤手指向南方,“朕时常教导膝下诸子,常言‘勿以恶小而为之’。”
“他这般奢靡,与桀纣何异?”
诸葛亮凝神细听,心中暗惊。
他早知兄长在吴国处境艰难,却不想吴王竟荒唐至此。
刘备当廷颁诏:
“吴王刘永,不思体恤民力,奢靡无度。”
“着削封地三县,岁禄减半。”
“国相诸葛瑾,不能规谏主上,反助纣为虐。”
“即日罢去国相之职,留在吴国待参!”
满朝皆哗然。
诸葛亮出列欲言,却被李翊以目止住。
退朝后,诸葛亮急至相府求见李翊。
“先生明知家兄……”
“子瑜确实有错,”
李翊沏茶推至诸葛亮面前,“但错不在助纣为虐,而在过于谨慎。”
见诸葛亮不解,李翊续道:
“据老夫所知,子瑜屡次进谏,吴王不听。”
“他转而劝吴王将资财用于宫室而非兵马,实为暗弱其国。”
“此计虽妙,却落人口实。”
诸葛亮恍然:
“原来兄长是……”
他久在关中,对江南事宜具体不太清楚。
听李翊解释后,才恍然。
但转念一想,已经半隐于朝的李翊,对江南事宜竟如此了如指掌。
看来其在江南的耳目也不少。
老首相的掌控力还是太强了。
“……正是。”
“但此事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李翊叹息,“如今罢官召回,反倒是救他脱离险境。”
诸葛亮当即入宫面圣。
暖阁内药香弥漫,刘备倚在榻上,面色苍白。
“孔明是为子瑜而来?”
刘备不等他开口便问道。
“……陛下明鉴。”
“家兄确有失职,然其在吴六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恳请陛下准其回京任职,戴罪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