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出列道:
“……丞相,如今国家初定,又刚刚打完吴国。”
“正当休养生息,岂可轻启战端?”
诸葛亮从容不迫:
“正因考虑国家正在兴复,臣与内阁诸公连夜筹划。”
“制定出了能最大限度减少战争成本的灭蜀计划。”
刘禅略显不安:
“丞相请为孤详述之。”
诸葛亮命内侍展开一幅巨大的舆图,手持竹杖指点:
“臣与内阁还有兵部商议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灭蜀最少需出动十八万大军,分三路进兵。”
他竹杖先点在西线:
“第一路,进攻西线魏军屯田主力。”
“此处魏军虽众,然分散屯田,可各个击破。”
竹杖随即移向后方:
“第二路,绕后切断这支魏军主力的粮道与退路。”
“此路须精骑五千,行动迅捷。”
最后,竹杖重重落在汉中:
“第三路,乃是我们的伐魏主力,直取汉中据点。”
“然后……”
竹杖向南划出一道弧线,“直捣成都!”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
良久,杨仪出列问道:
“首相此计虽妙,然十八万大军,粮草何来?”
“此事已与户部商议。”
诸葛亮看向徐庶。
“徐尚书,请。”
徐庶出列奏道:
“臣已核算,若分三批调兵,以战养战,可节省三成粮草。”
“另关中屯田已见成效,可支应部分军粮。”
董允插话道:
“然则十八万大军调动,难免劳民伤财。”
“万一战事不利……”
“故此战必须速战速决。”
诸葛亮斩钉截铁,“我军出其不意,三路并进。”
“必可在魏军反应之前拿下汉中。”
众臣议论纷纷,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
刘禅听着朝堂上的争论,面色愈发凝重。
待议论稍歇,刘禅缓缓开口:
“丞相此策,谋划周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