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戏明百度txt > 第91节(第3页)

第91节(第3页)

作者有话说:

老刘:牡丹饼与尚书饼孰美?

老丘:我和这老贼不共戴天!!!

文哥儿:?脑壳痛,脑壳痛jpg

注:

1明朝神童待遇相关记载:

“程敏政,字克勤,休宁人,南京兵部尚书信子也。十岁侍父官四川,巡抚罗绮以神童荐。英宗召试,悦之,诏读书翰林院,给廪馔。”

2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论语》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往往很少。”

第78章

亲爹和亲哥不是上衙就是上学去文哥儿只能自己呼朋唤友在家里野。

许是他的文章写得太好了,李东阳都没给他布置新的命题作文,于是他开开心心玩儿到傍晚,一点作业都没写。

直至王华傍晚下衙归来给他带回他以后可以去翰林院读书的消息文哥儿才惊了一下。

翰林院是什么地方皇帝的私人顾问团。

别看翰林院的官员个个官阶和俸禄都不高,事实上如今朝野间流传着一句这样的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这意味着近几十年来内阁逐步被进士出身的翰林系官员垄断了出身低了或者没有在翰林院和前辈们眉来眼去过,日后甭想更进一步!

内阁制度发展至此,倒是和唐代时张九龄提出的“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大相径庭。

可以想象,自从这个“潜规则”逐步成为定例朝廷中负责拟定朝政大计的内阁成员大部分都没有地方官经验。

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地方事务,也不知道地方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甚至几十年不出京师半步,只需要从翰林院起步按部就班地顺利通过一次次考核便能一步步往上升。

事实上这也跟内阁一开始组建的原因有关朱元璋不希望朝廷里有说话比他还管用的丞相便把丞相制度废除了。

结果后来的皇帝又觉得没宰相不太方便又拉了个班子凑几个人负责干宰相的活。

这些人官阶低、没实权就是负责提供建议,没有做决定的权利。

所以内阁成员的挑选不看官阶也不要求地方官经验听话肯干活就行了。

可内阁发展到现在早就不再是只负责苦哈哈干活的了首辅一定程度上已经拿回了一定的相权。

于是这时候可以看看朝堂之上可以左右天下决策的人都是哪些——

一方面是基本没出过宫门的皇帝。

一方面是基本没出过京师的内阁。

还有在中间时而隐身时而专横的宦官。

底下的人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往往很难。

明朝官场可是一个连言官都经常下诏狱,要内阁成员各种想办法去捞的地狱级难度副本。

哪怕皇帝要点面子不明令把你砍了,也可以让你没法活着走出诏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