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暐笑笑翻身上马,率先朝着朝太极宫而去。
韦谅紧紧跟上。
兵部官廨在太极宫。
或者更直接的说,大唐朝中绝大多数关系都在太极宫皇城之内。
高宗皇帝在时还好,虽然常在大明宫,但每年正朝都是在太极殿举行的,而且太极宫和大明宫紧挨着。
人们下意识的将大明宫当成了太极宫的一部分。
然而武后登基之后,常年待在洛阳,鲜少返回长安。
后来中宗复立,太极宫逐渐的重新启用,但可惜,中宗睿宗,几次玄武门,将大唐带回到了熟悉的腥风血雨当中。
所以,在当今圣人登基后,他基本就弃用了太极宫,甚至在废太子李瑛事后,圣人连大明宫都少回,也就是后来杨太真入了大明宫……
长街上,人影减少。
只有一队金吾卫从远处巡逻而来。
李暐放缓马速,侧身看向韦谅道:“兵部职方司掌军略,为大军查缺补漏,同时提出解决之法,现在需要你去职方司,就是做这些事情的。”
韦谅平静下来,拱手道:“喏!”
李暐上下打量了韦谅一眼,说道:“你的运气真的很好。”
韦谅稍微催马,跟着李暐,问道:“郎中,此言何讲。”
“朝议郎,千牛备身,检校职方司员外郎,知靖安事。”李暐轻叹一声,说道:“朝议郎是散官,并不是太重要,千牛备身是你的本职,如今检校职方司员外郎,是你的临时差遣,但这一切,都不如一句知靖安事重要。”
“末将并不是太懂。”韦谅不由得皱皱眉头。
“你还小。”李暐叹息一声,说道:“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你都知道吧?”
“末将知道,两者都已是宰相了。”韦谅点点头。
“一开始的时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实是使职,后来才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宰相。”稍微停顿,李暐说道:“多年以来,使职逐渐发展,后来有了,知制诰,判度支,水陆转运使、勾当缘河及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使。”
韦谅轻轻点头,后者是他父亲韦坚现在的使职。
“你阿耶虽然之前是正五品的万年县令,但有使职差遣,凭借使职差遣,他可以直接面圣。”李暐看韦谅依旧有些不懂,摇头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政事堂宰相,你可以将知制诰和判度支这些,也全都当成是政事堂的一份子。”
政事堂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宰相,但实际上在宰相之下,还有很多人在。
韦谅神色一变,看向李暐道:“中书舍人知制诰梁逊,他是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但实际上,他是政事堂的一份子。”
“你可以这么理解。”李暐点头,说道:“拥有使职差遣,便等于拥有了一定的相权,便如现在的你一样,知靖安事,若是有事,你可直接进宫面圣,平常的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可没这权力。”
韦谅眉头一挑,看向李暐,拱手道:“郎中是否……”
“兵部职方司郎中,西北巡阅使。”李暐叹息一声,说道:“靖安使的使职,应当是陛下随口起的,靖安边地之意,虽然说事了之后,使职撤销,但无疑,一旦韦郎和郡主成婚,这五品的驸马都尉,是怎么都跑不了的。”
“使职,相权。”韦谅缓缓点头,他现在有些弄清楚如今大唐的权力运转是怎么回事了。
散官和勋是锚定俸禄和待遇的,职位是大多数人行事的根本,而使职,是皇帝授予的特权,平白提一级的意思。
比如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政事堂的宰相,位置在所有从三品官员,大多数正三品官员之上。
政事堂,天生核心,高于一切。
这些年,使职逐渐的多了起来,他们天生带有一定的皇权相权之意,可以视作政事堂的一份子。
也就是说,现在正六品上朝议郎,正六品下千牛备身,检校从六品下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的韦谅,在加知靖安事后,也可看作是政事堂的一份子。
一切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这让韦谅终于准确的捕捉到了李隆基这一朝,官职上下里外调遣的规则,以及各级的权力比重。
天下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