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年的发展,哈尔滨的糖厂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不光是中国要解决人民的吃糖问题,苏联更要解决人民的吃糖问题。
中国还是优先解决咸(吃饱)的问题,然后才是甜(吃好)的问题。
苏联已经是解决了咸的问题,主要需要解决甜的问题。所以对哈尔滨糖厂能生产大量的糖浆,他们的需求比中国还强。
不管是之前的赫鲁晓夫,还是现在主管这方面的苏联领导人,他们都对哈尔滨糖厂的支持不遗余
力。
没办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尝到了来自中国的甜,苏联人民的胃口越来越大了。
这倒逼着苏联当局不得不更多的支持中国糖厂的生产。糖厂的发展对苏联可谓是从上到下都是受
益的。
这一波下来哈尔滨的糖厂发展比原本计划的发展还要快。再加上到中期的时候又开设了中国商
场,扩展了海外市场。
这就让糖厂的发展真的和坐火箭一样上去。
原本计划在1955年初,哈尔滨糖厂应该达到年产糖100万吨的规模。
但是实际上在1954年初,哈尔滨糖厂的规模已经在多次扩张之后达到了120万吨每年。已经成为
了现如今亚洲最大的糖厂。
而除了哈尔滨之外,东北的长春、吉林也开始发展糖业。
东北现在最大的好处就是除了从苏联拉土豆过来,同时也开始大规模产粮了。因为苏联方面发现
光从西伯利亚拉土豆过来已经无法满足了。
毕竟西伯利亚铁道的运力有限。但是可以拉拖拉机、收割机过来啊!中国自己的工业产能不足没
关系啊,可以糖浆换机械啊!
东北是个非常适合耕种的土地。北大荒只要有大量的机械投入,那就是北大仓。
再加上从50年底就开始开发的大庆油田做支持,现在新中国已经有足够的石油能源供给东北农业
大开发的机械使用了。
一火车一火车的糖果被拉走,一火车一火车的拖拉机被拉回来。
苏联人民自从吃了悠悠糖果之后,就对本国生产的糖果实在是不感冒了。毕竟鞋油味、蜡烛味、
乃至猪肉味的糖果应该没有人喜欢吃吧?
而伴随着苏联人民日益高涨的对甜味的需求。以哈尔滨为首的中国糖业正在飞速发展。
而这一切都伴随着电影画面慢慢展开。
[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正是哈尔滨糖厂的出浆画面。晶莹剔透的糖浆在阳光下闪耀着动人心魄的
光泽,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
伴随着电影旁白,出现一桶桶糖浆倒入生产车间的画面。
虽然是黑白电影,虽然只有画面,但是在银幕前的渔村渔民们仿佛都能闻到那股子香甜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