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50
圣日回响
第一章火声与旧书的相遇
七月的雨总带着股黏腻的热,将古城的青石板路浸得发亮。苏晚抱着一摞刚收来的旧书,快步躲进巷口那家挂着“知旧堂”木牌的书店。玻璃门上的风铃叮当作响,驱散了些许暑气,也惊动了柜台后正低头整理文件的男人。
“抱歉,外面雨太大了,想借避会儿雨。”苏晚抹了把额角的水珠,将怀里的书轻轻放在门边的矮柜上。那些书大多是民国时期的线装本,封皮泛着陈旧的黄,其中一本《圣经》译本的封面上,还留着模糊的火灼痕迹。
男人抬起头,露出一双深邃的眼睛,像是藏着未被发掘的古籍秘辛。他起身时,白衬衫的袖口轻轻晃动,露出手腕上一串木质念珠。“没关系,随便坐。”他的声音低沉,带着类似老钟表齿轮转动的沉稳,“这些书……是你收来的?”
苏晚点头,指着那本带火痕的《圣经》:“昨天在城郊老宅子收的,看扉页的字迹,应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译本。就是这火痕有点奇怪,不像是意外烧的。”
男人走到矮柜前,小心翼翼地拿起那本《圣经》,指尖轻轻拂过火灼的边缘,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我叫陆承砚,是这家书店的店主,也研究一些宗教古籍。”他自我介绍道,然后翻开《圣经》,翻到《申命记》第四章,指着其中一句,“你看这里——‘曾有何民听见神在火中说话的声音,像你听见还能存活呢?’”
苏晚凑过去,看着书页上工整的铅字,心里突然泛起一阵莫名的悸动。她从小跟着外婆信教,对《圣经》里的章节不算陌生,却从未像此刻这样,被一句话勾起强烈的好奇。“你是说,这火痕可能和‘火中说话’有关?”
陆承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柜台后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是一座烧毁的教堂,墙角还立着一块模糊的石碑,依稀能看清“圣日安息”四个字。“这是我祖父留下的照片,他曾是这座古城教堂的牧师。据说七十多年前,教堂遭遇火灾,有本《圣经》在火中被人救出,封面上留下了火灼的痕迹,和你这本很像。”
雨声渐小,阳光透过云层,在书店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晚看着照片,又看了看手中的《圣经》,突然觉得,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或许不是偶然。
第二章圣日的秘密与过往的碎片
接下来的日子,苏晚成了“知旧堂”的常客。她和陆承砚一起整理那本带火痕的《圣经》,试图从书页的夹缝和注释里,找到关于那场火灾的更多线索。
这天是周六,按照犹太教的传统,是安息日的前一天。苏晚带着外婆做的蜂蜜蛋糕来到书店,却发现陆承砚正坐在窗边,对着一本旧日记出神。日记本的封面已经磨损,上面写着“陆敬之”三个字——正是他祖父的名字。
“怎么了?发现什么了吗?”苏晚将蛋糕放在桌上,轻声问道。
陆承砚抬起头,眼底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我祖父在日记里写,那场火灾不是意外,是有人故意纵火。当时他正在教堂里准备安息日的仪式,突然听到有人喊‘着火了’,他第一时间冲进藏经阁,救出了这本《圣经》。”他顿了顿,翻到日记的某一页,“你看这里,他写‘神在火中说话,不是愤怒,是提醒。提醒我们记住圣日的赐福,记住自己是谁的子民’。”
苏晚接过日记,仔细读着那些娟秀的字迹,仿佛能看到七十年前,那位老牧师在火海中抱着《圣经》,坚定前行的身影。“那他有没有说,纵火的人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
陆承砚摇摇头:“日记里只写了这些,后面的几页被撕掉了。我问过家里的长辈,他们都说祖父从那以后,就很少提起那场火灾,只是每年安息日,都会带着这本《圣经》去教堂遗址,静坐一整天。”
苏晚看着桌上的《圣经》,突然想起《出埃及记》里的句子:“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她抬头看向陆承砚:“或许,我们可以去教堂遗址看看,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
周日清晨,两人来到城郊的教堂遗址。如今这里只剩下断壁残垣,荒草在石缝中肆意生长,唯有那块刻着“圣日安息”的石碑,还顽强地立在原地。陆承砚蹲下身,轻轻擦拭石碑上的灰尘,突然,他的手指顿了顿——石碑背面,刻着几行细小的字:“愚昧无知的民哪,你们这样报答耶和华吗?他岂不是你的父,将你买来的吗?”
“是《申命记》第三十二章的句子!”苏晚惊喜地喊道,“你祖父一定是想通过这些,告诉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