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指又横向划向并州:“并州压力相对较小,严令其都督,无论如何抽调一万精兵,火速东进。
目标不是跟敌人主力硬碰硬,是骚扰他们粮道,侧击他们的侧翼!这样一定能让他们首尾难顾,减轻幽州正面的压力!”
最后,他转身面对皇帝,眼神坚定:“京城这三万兵是关键!臣弟,请旨亲领此军,驰援北境,彻查北望伯之事,驱逐狄虏!”
“不行!”
“殿下三思!”
皇帝和几位重臣几乎异口同声地反对。
赵庚明更是斩钉截铁:“胡闹!你年少未经战阵,北境苦寒,战局瞬息万变,凶险异常!朕绝不能让你以身犯险!”
赵庚旭毫不退让,看着皇帝:“皇兄!正因北境局势复杂,凶险异常,才更需要一个能代表朝廷、能激励三军、并能临机决断之人前往!”
“臣弟在兵部不是白待的,军务调度我熟!天工院诸多新式器械,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试试,说不定能出奇制胜!”
他停了一下,看看众人,继续说:“臣弟并非莽撞之人,可请一位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将军为副帅,佐臣弟查漏补缺,稳定军心;更有李锐及其麾下‘幽灵’精锐为爪牙,安全可保无虞!更何况……”
他略微压低了声音:“北望伯死得不明不白,北境军中恐有隐忧。臣弟此去,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整顿军纪,把事情查清楚。”
赵庚明沉默了一会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定格在须发皆白的英国公身上。
“英国公,”皇帝缓缓开口,“您老……意下如何?”
被点名的正是已致仕在家荣养多年的英国公张懋。他战功赫赫,在北境军中威望素著,只是年事已高,早已不理军务。
此刻被皇帝问到,他慢慢睁开微闭的眼睛,他看了看年轻的皇太弟,又看了看一脸担忧的皇帝,声音沙哑说道:
“老臣年迈,本不应再过问兵事。然,北望伯去得蹊跷,北境危急。殿下年少有为,胆识过人,更兼心系将士,欲查清真相,老朽……愿意用这身老骨头,再穿上盔甲,陪殿下走一趟北境。”
英国公这一表态,御书房里反对的声音立刻小了下去。有这位经验丰富、威望极高的老将军保驾护航,皇太弟亲征的风险确实小多了。
李不言马上附和:“英国公老当益壮,若能出山,实乃北境将士之福,殿下之幸也!”
皇帝赵庚明看着弟弟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表态的英国公,终于下了决心。
事毕,皇帝赵庚明屏退左右,紧紧抓住赵庚旭的手,苍白的脸上写满忧虑:
“小九,此去北境,凶险异常。你记住,万事皆可徐徐图之,唯独自身安危,绝不可轻忽!必要时,城池、土地都可暂时舍弃,人,必须给朕全须全尾地回来!”
说着,他从枕边取出一个明黄卷轴,塞到赵庚旭手中。赵庚旭展开一看,竟是一份空白圣旨,下方已加盖了鲜红的皇帝玉玺。
“这个你拿着,若遇万分紧急、需临机专断之事,可自行填写。”
皇帝的声音压得更低,“朕的身体自己清楚,若长期勤政怕是熬不了多久。朕最多给你一年时间,一年之内,无论北境能否彻底平定,你必须返回京城!”
赵庚旭握着那份沉甸甸的空白圣旨,看着皇兄,喉头哽咽,重重点头:“臣弟明白!皇兄放心,我定会保全自己,也一定在一年之内,归来!”
翌日,晨光熹微,庄严肃穆的钟鼓声再次响彻皇城。
紫宸殿上,皇帝赵庚明面容肃穆,颁布圣旨:
任命皇太弟、抚军大将军赵庚旭为北境行军总兵,总管北境所有军事,讨伐北狄,并调查军务;
重新起用英国公张懋为副总兵,辅助军事;提拔平陶校尉贾复为安北将军,命令他坚守待援;严令并州出兵策应。即日整军,限期出征!
圣旨一下,满朝皆惊!
退朝后,赵庚旭立刻忙活起来。他先亲自去了英国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