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所言之‘制度’,振聋发聩,甚合朕心。”
李世民的目光灼灼地盯着张承志,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要将他的灵魂都彻底看穿。
“然,朕还有一问。”
“先生言‘制度’当如大网,可监督权力,可制衡人心。那朕想问问。”
他的声音变得低沉,却也更为锐利。
“这‘网’,该如何织就?”
“这‘法’,又当由谁来立?由谁来守?又由谁来监督?”
“若立‘法’者徇私舞弊,该当如何?”
“若守‘法’者玩忽职守,又该如何?”
“若监督者与那被监督者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那这‘制度’岂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一个天大的笑话?!”
一连串的追问如同连珠炮般轰然而出!
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核心!
每一个问题都无比的尖锐,无比的现实!
这不再是方向上的探讨,而是具体到了“执行”层面的终极拷问!
刚刚才缓和了一丝气氛的含元殿,再一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官员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他们也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这个“外来者”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是啊,制度?说得轻巧!
可天底下哪有完美的制度?
归根结底,执行制度的不还是“人”吗?
只要是人,就有人性,就有私欲!
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张承志的额头上再一次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知道,这才是李世民真正想问的,也是这场“大考”中最难的一道“附加题”。
沉吟了片刻,张承志在脑海中将那些现代、复杂的制度名词全部打碎、揉烂,然后用一种这个时代的人能够听懂的语言重新组织了起来。
“回陛下。草民以为,解此题之关键不在于寻找‘圣人’,而在于‘分权’与‘公开’。”
“分权?公开?”李世民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然也。”张承志定了定神,朗声说道:“陛下,如今我大唐已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掌决策、审议、执行之权,此便是‘分权’的雏形。草民斗胆,窃以为在此基础之上,还可再进一步。”
“哦?如何再进一步?”李世民追问道。
“可将‘监察之权’彻底从百官体系中独立出来!”张承志一字一顿地说道,“譬如我大唐之御史台,可赋予其更大的、不受任何人节制的权力!”
“御史台的官员只忠于陛下,忠于大唐法度!他们不入三省,不归六部。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纠察百官,弹劾不法!”
“从地方县令到朝中宰相!只要有违法乱纪之举,御史台便可直接进行调查!调查之文书,一份呈送陛下,另一份则需在长安城内最显眼之处张榜公示,令天下所有读书人共览之、共议之!”
“这便是‘公开’!”
“以御史台之独立行‘监督’之权,再以天下悠悠之口行‘舆论’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