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江山一统
十个军团共三十万人,作为朝廷直接掌握的主战部队,是未来对外大规模作战的主力,重要军事行动和主要将领任免必须经过皇帝批准。
因为唐朝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所以军队的配置更侧重于这两个方向。
东南方向组建三个水陆结合的部队,主要是考虑远景更多将是海上远征,所以先期准备一些骨干,方便以后扩充。
除朝廷直属的三十万人,对朝廷的保卫部队进行改编,廷卫司的八千人不变,命名为御林军,为皇帝的亲军卫队,仍由枢密院管理。
卫尉寺下辖的军队扩充为一万五千人,主要负责京城及朝廷重地的保卫工作,直接向皇帝负责。
可以让两支部队各司其责,相互牵制,不容易形成独大的局面。
各道为了维护地方的安全和稳定,也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每个道可配备八千人以下的部队,装备冷兵器,由各道建设管理,但是所有人员登记在册,送到兵部备案,并受到兵部的监管。
全国所有的军队,十个军团三十万人,御林军和卫尉寺两万多人,地方维稳部队加起来约十三万人,全国军队总量共四十五万多人,除此之外的其他部队全部遣散淘汰。
在部队建设上,坚持“兵在精,不在多”的原则,把朝廷直辖的部队打造成精兵猛将,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在兵制上,李纯决定既不实行府兵制,也不实行募兵制,而是借鉴前世的经验,实行义务兵与职业兵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上,男子到了17岁以后,都有服役的义务,每个人服役期为三年,满三年后可以退伍,也可以选拔为职业兵。
职业兵可以再服役五年,每年发放可观的薪水,如果特别优秀的,可以再延长服役五年。当然只有少数义务兵才有机会选拔为职业兵,这些职业兵主要担任班长、副班长等骨干。
为了鼓励适龄青年当兵,朝廷采取免除徭役、减免赋税等鼓励措施。对于义务兵,顺利服役满三年后,可以发一笔可观的退役金,职业兵退役后则可以进入政府公职,从事保卫、治安等工作。
重整后的全国部队数量,比削藩前少了近一半,可以有效的减轻百姓养兵的负担,节约的经费可以建造一批新的兵工厂,制造威力更强的火器,配备给各个军团。
听到李纯关于行政区和军队重组的设想,李吉甫、裴垍、李绛等人无法全部理解。
李绛说:“陛下,设置17个道我还能理解,新组建的军队以后还要打到南洋,想法是不是有点超前了?”
李纯道:“南洋算什么,以后还要打到大食和天竺。”
李吉甫问道:“皇上,大食和天竺距离遥远,很难攻取吧。”
李纯道:“目前是有点难度,等我们以后国力强大了,完全可以打过去,我们要有点远景目标。”
裴垍说:“陛下真是目标远大,当年太宗和玄宗皇帝也只打到了西域。”
李纯道:“目标再大,现实中也要一步一步来,先把内部搞好,等经济和军事发达了,才有远征的实力。”
李绛说:“以臣之见,当下还是要把这17道的官员和十个军的将领选好。”
李纯赞同道:
“说得对,这次韩弘表现不错,就让他挑一个道的布政使,张茂昭可以选一个军的统领,李愬、李听是一对会打仗的好兄弟,不愧是名将李晟的儿子,可以各领一军,刘光颜、乌重胤、李元奕也都立了大功,可以各领一军,范希朝更不必说,领军入朝皆可,都要重用,其他的官员和将领你们在商议一下,争取把最能干的人放上去。”
李吉甫问:“李师道和吴少阳怎么安排?”
李纯平静地说道:
“给他们一个布政副使的位置吧,吴少阳的儿子吴元济可以安排到平东军任副统领,李师道手下的大将刘梧可以平辽军任副统领,他们两个毕竟没有公开反叛,其他的藩镇也在观望着,只要愿意服从朝廷的,都给他们一个出路。”
李吉甫说:“陛下宅心仁厚,对他们够照顾了,相信此次改革可以顺利进行。”
李吉甫和裴垍代表朝廷,分别找李师道和吴少阳谈话,两个人本以为朝廷可能会把他们的官职撸掉,没想到还给了新的官职,虽然权力缩水了,但是一下子给安排了两个人,已经算是比较照顾了,均表示服从朝廷的安排。
朝廷采取怀柔措施,让各地的其他藩镇也放下心来,觉得都有个出路,没必要去反叛,朝廷的改制推行的很顺利。
经过和朝廷的几个重臣充分的沟通商议,李纯正式下旨任命17个布政使:
许孟容任京畿道布政使,韩弘任关内道布政使,张弘靖任幽燕道布政使,李鄘任河北道布政使,张敬则任河南道布政使,张重衡任河东道布政使,王锷任山东道布政使,柳公绰任淮扬道布政使,武元衡任川蜀道布政使,刘伯刍为湖北道布政使,元义方为江东道布政使,严砺为湖南道布政使,韦丹为黔中道布政使,程执恭为江西道布政使,杨于陵为岭南道布政使,韩愈为闽潮道布政使,李逢吉为安南道布政使。均为正三品文官。
关于十个军团统领,李纯另外下旨任命:
李听为平辽军统领,乌重胤为平胡军统领,李愬为平蕃军统领,高霞寓为平蛮军统领,韩泰为平东军统领,李元奕为平海军统领,蒋义为平南军统领,刘光颜为镇北军统领,张茂昭为威西军统领,严秦为兴中军统领。均为正四品武官。
其他有功之臣也升了官,左右丞李吉甫、裴垍由从二品,升为正二品,李绛升为兵部尚书,范希朝出征有功,调任为兵部侍郎,加左金吾卫大将军封号。
李师道任命为河东道布政副使,吴少阳任命为湖北道布政副使,吴元济任命为平东军副统领,刘梧任命为平辽军副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