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飞来孩子 > 第13章 投资疑云的初步显现(第2页)

第13章 投资疑云的初步显现(第2页)

最关键的是,艾迪是这部剧的核心人物。她不仅是主演,还是创作主导者之一,拥有剧本修改权和部分预算审批建议权。若项目真有问题,她要么知情,要么正被人利用。

他合上电脑,靠在椅背上闭眼。脑海中闪过她在论坛上的样子——聚光灯下,一袭素色长裙,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谈着“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让沉默的大多数被听见”。那样的人,会参与一场精心策划的资金游戏吗?

不会。他几乎能肯定这一点。

但她有没有可能,只是被推到了台前,成为一面旗帜、一个符号,用来吸引公众关注和资本注入?

他不敢断定。

窗外夜色渐深,楼下便利店换了班次,新来的店员正在整理货架,塑料筐碰撞声清脆响起。一辆外卖电动车驶过,刹车声短暂划破安静,又归于沉寂。

他睁开眼,重新打开文档,新建了一份表格。标题写着:“异常项目对照清单”。他在第一行列出《浮光》,第二行填入另一部已下架的综艺《城市回声》,第三行,是尚未开机的《晚风如诉》。

每一栏分别记录:总投资额、宣发占比、合作方背景、资金去向备注。当他填完最后一项时,手指顿住了。

三部剧的投资总额加起来接近一亿,而其中有六千多万的资金最终流向了五个彼此关联却又毫无实质业务的空壳公司。这些公司之间还存在交叉持股关系,A持有B20%,B反向控股C15%,C又通过境外离岸架构间接参股A……层层嵌套,织成一张隐蔽的网。

最让他心沉的是,《晚风如诉》的宣发预算再次低于行业均值,仅有十二个百分点。其余近三千万元的支出明细模糊,仅标注为“制作统筹费用”“场景协调支持费”“创意顾问服务包”,无具体执行单位、无发票编号、无成果交付物。

他盯着那一行数字,久久未动。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财务漏洞了。这是一种系统性的操作,持续多年,手法熟练,几乎无人察觉。而它偏偏发生在艾迪参与的项目上。

他不能确定她是受害者,还是被蒙在鼓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正处在某个看不见的漩涡边缘。也许她还不知道,但风暴已经在酝酿。

他拔下U盘,插入接口,将所有资料备份进去。动作很轻,像是怕惊醒什么。然后他关掉所有网页,退出登录账号,把笔记本合上。

房间里只剩台灯亮着,光线柔和地洒在桌面上,照亮了那本摊开的笔记。他坐在那里,没有起身,也没有再翻看任何东西。

他知道,这件事不能声张。现在还不是时候。他没有确凿证据,只有推测、线索拼凑出的可能性。贸然开口,只会被视为造谣者,甚至被当成别有用心的人举报、封杀。这个行业太大,利益太深,容不下一个无名编剧的质疑。

但他也不能装作没看见。

他起身走到书桌另一侧,拉开最下面的抽屉,从一堆旧稿纸底下取出一份泛黄的文件——那是七年前他收到匿名汇款时的银行回单复印件。金额、日期、转账行,全都清清楚楚。当时他正处于人生最低谷,剧本被剽窃,官司败诉,生活陷入绝境。就在他准备放弃写作那天,这笔二十万元的款项悄然到账,附言栏只写了四个字:“继续写下去。”

他曾以为那只是一次偶然的善意,可现在想来,会不会也是一种保护?

如果当年有人想毁掉他,那笔钱或许正是为了阻止那个计划得逞。

而现在,同样的迹象正在重现:熟悉的资金路径、相似的壳公司命名规则、那种刻意隐藏却又留下微弱痕迹的操作方式……

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双手,在黑暗中推动着他靠近真相。

他把回单放回原处,锁好抽屉。转身时目光落在墙上贴着的剧情结构图上,那是《逆流》的故事脉络。主线围绕一名普通记者追查一起看似普通的剧组猝死事件,最终揭开背后庞大的资本操纵网络。中间一行字格外醒目:“当真相藏在水面之下,沉默就成了共谋。”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一会儿,走回桌前,打开手机备忘录,新建一条记录。

只写了三个字:

查下去。

笔尖抵住纸面,迟迟未落。

最终,重重落下,划破寂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