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相国在上在线 > 278最后的机会(第1页)

278最后的机会(第1页)

278【最后的机会】

宋义轻咳一声,但是并未出言斥责蒋方正。

在座众人肚子里的墨水都不算少,自然知道蒋方正所言三个典故分别出自《史记》和《战国策》,而且此刻用来讽刺薛淮颇为应景。

虽说盐漕之争的根源在于漕衙对两淮盐商的欺压和盘剥,但宋义等人不会这么想,他们认为这是百余年一脉相承的规矩,盐商们付出银钱不假,可他们也享受到漕衙和漕帮的庇护与关照,如今他们居然想甩开漕衙,毫无疑问就是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

而薛淮作为两淮盐协幕后的控制者,他自然要对此事负责。

今日他主动登门,一开口就是服软示弱,大有平息风波之意,这在蒋方正看来就是负荆请罪之举。

蒋大衙内笑眯眯地看着薛淮,似乎很期待这位以清正刚直出名的官场新贵当场翻脸。

宋义则不紧不慢地吹拂着盏中的茶叶。

“端明兄果然学识渊博,令人佩服。”

薛淮展现出极佳的养气功夫,面对蒋方正摆在明面上的讥讽没有失态,继而话锋一转道:“受到端明兄的启发,薛某亦想到一个典故,想请诸位品鉴一下。”

蒋方正冷笑道:“愿闻其详。”

薛淮不疾不徐地说道:“昔长安君为质于齐,赵太后采纳触龙谏言,顿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若纵容膏粱子弟恃宠弄权,效那秦质子异人旧事,逞一时之快而忘社稷法度,恐非但自身难保,更将累及全族,此非前车之鉴乎?”

蒋方正面色一变。

宋义和赵琮的表情也变得有些难看,反观乔望山和沈秉文紧绷的神情稍稍缓和,两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薛淮这番话其实藏着两个典故,其一是触龙说赵太后,其二则是秦质子异人肆意妄为之事,刚好也是分别出自《史记》和《战国策》。

这两个典故说的是同一件事,那便是权贵子弟仗着家世胡作非为,必然会给自身乃至家族带来灾祸。

相较于蒋方正力度平平的嘲讽,薛淮的攻击可谓简单直接,而且精准刺中蒋方正的痛脚——你一个没有半分功绩仅有六品虚衔的衙内,有什么资格插手朝廷政事?你仗着父辈的权势公然嘲讽翰林出身的扬州主官,就不怕像史书上记载的那些顽劣子弟一样给你爹招灾引祸?

蒋方正大怒,但是此刻他又不能发作,否则便是坐实了薛淮的预言,若说之前他的嘲讽还可以找个理由圆过去,那么接下来要是直接攻击薛淮,毫无疑问是公然践踏朝廷的威严。

“薛同知这番话可谓发人深省啊。”

宋义出言打破厅内沉肃的氛围,看向薛淮说道:“本官想起来了,足下先前所言误会,应该是指两淮盐协最近几个月不再租用漕船一事?”

这番话的立场仍旧过于偏颇。

薛淮没有再看蒋方正,冷静地说道:“参政大人,请允许下官为盐协的商人们辩解几句。他们之所以减少租用漕船,转而选择使用陆路货运,实在是迫于无奈之举。从两个月前开始,漕衙的官吏们毫无征兆地加大对两淮盐商名下货物的搜检力度,并且出现不少存在争议的扣船扣货之举,当时乔、沈两位员外也曾来此处找赵通判商议,只是结果不尽人意。他们都是本分守法的商户,本就谈不上暴利,被扣一艘货船都是极大的损失,因此不得不另寻他法。”

乔望山顺势赔笑道:“参政大人,非是草民等人不识抬举,漕衙例行抽检亦是正当之举,只是抽检的力度过大,我等实在难以承担,还望大人明察。”

宋义沉吟不语。

赵琮见状便开口说道:“薛大人,二位会首,那些被扣押的货船在查明原委之后大多已经放行,只有极少数货船确有违法之举才被罚没,漕衙行事合乎法度,你们不能在参政大人面前夸大其词啊。”

薛淮抬眼看向这位早就打过交道的通判,淡淡道:“赵大人,这世上没有任何一家商号经得起漕衙如此高频率又极其严苛的搜检,而且据薛某所知,如今乔沈两家的货船在运河上几乎寸步难行,尤其是在通过那些繁忙拥堵河段的时候,这两家的船永远都是排在最后才能通过,经常会被迫停滞三五天时间。就拿前不久广泰号两艘运盐货船来说,从扬州到徐州原本只需六天,但他们在运河上已经待了十二天,目前还停在淮安青江码头等待搜检,这是为何?”

赵琮一窒,不光是薛淮的质询让他难以回答,更重要的是他从薛淮的目光中感觉到一股冷厉的杀意,仿佛对方随时都有把握将他查办治罪。

宋义再度端起茶盏饮了一口,然后看向赵琮说道:“赵通判,广泰号和德安号素来奉公守法,这件事多半是有什么误会,你尽快让人查清楚,莫要耽误了人家的正事。”

赵琮连忙应道:“是,大人,下官马上让人去查。”

278【最后的机会】

这种马虎眼很常见,无论薛淮还是乔沈两人都心知肚明,但他们今日来此不是为了争吵,因此没有穷追不舍。

宋义放下茶盏,对薛淮微笑道:“看来这里面确实存在不少误会,不知足下有何高见?”

此刻他已经确认薛淮的来意,应该就是为了平息盐漕之争,而且看起来颇有诚意。

其实蒋济舟对此并不排斥,宋义先前的姿态不过是为了在谈判中争取足够多的优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