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粮仓的焦糊气味尚未在京城上空完全散去,一场由都察院几位“清流”御史发起的,针对漕运衙门积弊的弹劾风暴,已骤然掀起。
我通过隐秘渠道提供的证据确凿无比,时间、地点、人物、赃款数额,甚至某些隐秘的暗账记录副本,都如同精准的弩箭,射向了漕运衙门几位实权官员。一时间,漕运总督以下,数名官员被停职查办,震动朝野。
更微妙的是,率先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将漕运弊政与“国本民生”联系起来的,并非八爷党成员,而是素来与几位阿哥保持距离的御史郭琇。他此举,既搏了清名,又无形中迎合了康熙整顿吏治的心思。
康熙震怒,下旨严查。漕运衙门自顾不暇,那几艘被扣押的“汇通天下”商船,在无人敢再刁难的情况下,很快便被低调放行。
胤禛借漕运衙门砍向我的一刀,被我用更狠辣的方式,连带着挥刀的手,一起剁了下去。
「阶段性反击成功。目标人物胤禛势力在漕运系统受损,威望-10。宿主‘汇通天下’商誉未受严重影响,隐性威望+5。」
系统的提示带着一丝冷静的赞许。但这远远不够。
我知道,胤禛绝不会就此罢休。他在朝堂上的反击,来得比我想象的更快,也更刁钻。
数日后的常朝,气氛肃穆。在处理完几件日常政务后,吏部一名官员出列,呈上了一份关于官员考核的奏报。内容本是老生常谈,但末尾却话锋一转,提及近年来有部分官员,不安于本职,热衷于结交商贾,甚至暗中参股经营,与民争利,有损朝廷体面,请求皇上明察,整饬官风。
这番话,看似泛泛而谈,没有指名道姓。但“结交商贾”、“参股经营”这几个词,像长了眼睛一样,直指八阿哥胤禩与我那“汇通天下”之间若隐若现的联系!
奏报一出,满朝文武的目光,或明或暗,都投向了站在前列的胤禩。
胤禩的脸色瞬间有些发白,但他强自镇定,出列躬身道:“皇阿玛,儿臣以为,官员经商,确有不妥,理应严查。然亦不可因噎废食,需明辨是非,以免伤及无辜。”
他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赞同整饬,又为自己撇清,暗示自己可能是“无辜”被牵连的。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康熙,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他目光缓缓扫过众臣,最后落在了胤禛身上。
“胤禛,你素来严谨,对此事有何看法?”
这一问,如同将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谁不知道,这份奏报背后,很可能就是这位刚刚在漕运衙门吃了闷亏的雍亲王在推动!
胤禛面无表情,出列,声音平稳无波,却带着一股冷硬的力量:“回皇阿玛,儿臣以为,官员之本,在于忠心王事,廉洁奉公。若心系商贾营利,难免因利忘义,结党营私,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无论涉及何人,均应一查到底,以正视听!”
他没有直接指认胤禩,但“结党营私”四个字,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狠狠扎向了八爷党最核心的弱点!他这是要将“结交商贾”的罪名,往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方向引!
朝堂之上,落针可闻。支持八爷的官员们面露焦急,却不敢轻易出声。支持胤禛的,则眼神闪烁,暗自叫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清朗中带着几分粗犷的声音响起:
“皇阿玛,儿臣有本奏!”
众人循声望去,出列的竟是十四阿哥胤禵!
只见他大步走到殿中,躬身行礼,声音洪亮:“皇阿玛,官员经商,确需整饬。然儿臣近日查阅旧档,发现一有趣之事。康熙三十五年,朝廷用兵噶尔丹,粮草转运不济,曾特许部分官员协同商贾,筹措军粮,以解燃眉之急。可见,事急从权,商贾之力,若引导得当,亦能为国所用,并非全然是过。”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刚才出言的吏部官员和面无表情的胤禛,带着一丝军人的锐气:“至于‘结党营私’……儿臣以为,空口无凭,岂能因风闻而罪及皇子,寒了天下臣民之心?若真有人证据确凿,自当按律严惩!若仅凭猜测,便肆意攻讦,岂非朝堂之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