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求见内门李师兄,帮解符纸难题
外门弟子居住的区域与内门,由一条无形的线隔开。
那是一道地势上的分水岭。往上,青石板路愈发平整洁净,路边的灵植也从无人打理的杂草,变成了精心修剪的兰草与翠竹。空气中,灵气的浓度肉眼可见地提升了,吸入一口,都觉得肺腑间清爽几分,不像外门那般稀薄混浊。
苏纤纤站在这条线的边缘,望着那片对她而言如同另一个世界的区域,心中百感交集。往日里,她路过此地,总是低着头匆匆走过,生怕冲撞了哪位高高在上的内门师兄师姐。而今天,她却要主动踏进去,去那片深水里,为自己搏一个生机。
身后,是赵虎织就的那张舆论大网,是外门弟子们畏惧、猜疑、疏远的目光。那张网正一点点收紧,要将她活活勒死在泥潭里。
她没有退路。
-苏纤纤攥了攥手心,那被指甲掐出的刺痛感让她保持着绝对的清醒。她整理了一下因奔波而略显凌乱的衣襟,抬脚,毅然决然地跨过了那条线。
一踏入内门弟子的地界,周遭的氛围便骤然一变。这里安静得多,没有外门的喧嚣与嘈杂。偶尔有身着统一月白道袍的弟子经过,个个气息沉稳,神色或淡然或倨傲,行走间步履生风,与外门弟子的萎靡畏缩判若两人。
他们的目光扫过苏纤纤身上那件灰扑扑的杂役服时,大多是直接无视,仿佛她只是一块路边的石头。有几个眼神挑剔些的,则会带上几分不易察觉的轻蔑。
苏纤纤将头埋得更低了些,却并非因为自卑,而是为了更好地隐藏自己,观察目标。
她不能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内门弟子个个心高气傲,直接上去求人,只会自取其辱。她需要一个突破口,一个像李老头、刘大娘那样,能让她“投其所好”的突破口。
根据她之前打探到的零碎消息,内门弟子中,有一位姓李的师兄,痴迷于符箓之术,是个出了名的“符痴”。据说此人性格孤僻,不喜交际,整日将自己关在院子里画符,时常因为一个符文的笔画而废寝忘食。
这种人,往往对旁人戒心极重,但若能在他最痴迷的领域里帮上一点忙,或许能收到奇效。
苏纤纤的目标,就是他。
她绕着内门弟子居住的静修小院外围,假装在清扫落叶,一边扫,一边竖起耳朵,捕捉着任何有用的动静。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光幕上的倒计时像悬在她头顶的利剑,让她心焦如焚。
终于,在一处偏僻的竹林小院外,她听到了一声压抑着怒气的低吼。
“不对!又不对!为什么灵气总是到这里就断了!”
紧接着,是“砰”的一声,似乎有什么东西被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苏纤纤心中一动,悄悄凑了过去,从竹林的缝隙间向院内望去。
院中设有一方石桌,桌上铺着黄色的符纸,摆着砚台、朱砂、符笔等物。一个身形清瘦的年轻男子正站在桌前,眉头紧锁,死死地盯着一张刚刚画废的符纸。他的脚边,已经散落了厚厚一叠画废的符箓,有些甚至因为灵力失控而烧焦了一半,冒着缕缕青烟。
他穿着内门弟子的月白道袍,眉眼清秀,只是此刻脸上满是烦躁与不甘,原本整洁的道袍上也沾染了几点朱砂墨迹,显得有些狼狈。
t看样子,这位就是她要找的李师兄了。
苏纤纤没有贸然闯入,而是静静地观察着。她看到李师兄深吸一口气,似乎想平复心情,重新拿起一张空白符纸,蘸饱了朱砂墨,又开始绘制。
他的手很稳,下笔流畅,一道道玄奥的符文在他笔下成型。苏纤纤虽然看不懂,但也能感觉到那笔尖上灵气的流动。然而,就在符箓即将完成的最后一笔,他手腕一顿,笔尖的灵光骤然变得紊乱,随即“噗”的一声轻响,整张符纸无火自燃,瞬间化为一堆灰烬。
“啊——!”李师兄发出一声挫败的嘶吼,烦躁地将手中的符笔也摔在了桌上。
苏纤纤的目光,却落在了他手边那方砚台里的朱砂墨上。那墨色泽鲜红,质地看起来却有些过于粘稠了。
一个念头,在她脑中一闪而过。
前世,她对传统文化颇有兴趣,曾看过一部关于书法大家的纪录片。片中的老先生在研墨时,反复强调水与墨的比例,说“墨过稠则笔滞,气韵不通;墨过稀则神散,力道不逮”。
书法讲究“气韵”,这修仙界的符箓,讲究的更是“灵气”的通畅。两者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共通之处?
李师兄画符时,前面的笔画都极为顺畅,偏偏在最后收尾、需要灵气贯通全符时失败。这状况,像极了纪录片里说的“笔滞”而“气韵不通”。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