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红楼老祖宗求放过 > 第76章 丰收(第1页)

第76章 丰收(第1页)

盛夏的暑气被几场透雨浇散,大观园内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尤以稻香村为最。

去岁冬精心育苗、今春移栽的番薯,此刻迎来了沉甸甸的收获。

田埂旁围满了人,不仅探春、宝钗、黛玉等姐妹在,连贾母也被这热闹气氛吸引,由鸳鸯扶着前来观看。

贾蓉卷着袖子,亲自带着几个粗使婆子,小心翼翼地用木锹翻开泥土,随着泥土的翻动,一个个硕大饱满、红皮黄心的番薯赫然显现,串串相连,个头均匀,看着就令人欣喜。

“哎哟!瞧瞧!这么大个儿!”一个婆子忍不住惊呼。

“这一株怕不是能挖出五六斤!”另一个也啧啧称奇。

贾蓉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成就感,他拿起一个最大的番薯,掂了掂,对贾母和众人道:“老祖宗,各位姑姑,这番薯产量果然名不虚传!粗略估算,这一亩地的产出,怕是比寻常稻米高出数倍不止!”

众人闻言,皆是欢欣鼓舞。

贾母更是连连点头,脸上笑开了花:“好!好!蓉哥儿辛苦了!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然而,在一片赞叹声中,一个略显稚嫩的声音响起:

“蓉大哥,可否将各垄的收获分开称量,记录下用不同堆肥方法、不同浇水次数的田垄的具体产量?”

“还有,这番薯个头虽大,但损耗几何?储存方式如何?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才便于日后分析比较,优化种植之法。”

说话的是贾兰。

他不知何时也来到了田边,手里还拿着纸笔。

贾蓉先是一愣,随即恍然,拍额道:“兰兄弟说的是!是我高兴糊涂了!”

他立刻吩咐人将不同试验区的收成分开堆放,逐一过秤。

贾兰则在一旁,迅速地在纸上绘制起表格,列出“试验田编号”、“施肥方法”、“浇水频率”、“总产量”、“平均单株重”、“预估损耗”等项目。

随着一串串数字被报出,他运笔如飞,将数据一一填入表中,清晰明了。

他又根据现有数据,在旁边空白处开始演算,预测若明年将试验田扩大至十亩,需要多少种苗、肥料、人工,预计产出多少,扣除成本后盈余几何……

探春和宝钗凑过去看,只见那表格清晰,数据翔实,预测模型虽显稚嫩,却逻辑分明,已然有了几分现代项目预算书的雏形。

宝钗看得眼中异彩连连,忍不住赞道:“兰哥儿这算学,当真了得!这已不是简单的记账,而是……经营谋划之道了!”

探春更是激动,抚着贾兰的头道:“好!好孩子!你这账册模型,比你蓉大哥种出的番薯也不遑多让!这才是真正的‘开源’之基!”

贾兰被两位姑姑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低声道:“侄儿只是觉得,既然做了,便要做得明白些。”

丰收的喜悦需要分享,也需要记录。

探春当即决定,将贾蓉整理的、包含那些清晰操作流程图的《新农事实践录·番薯篇》初稿,连同贾兰建立的这份丰收数据记录与预测模型,一并整理润色,编入即将刊印的第三期《海棠新刊》。

她要让外界看到,大观园内不仅有名花异草,诗词歌赋,更有这等关乎民生的务实探索与卓越才情。

这边厢数据整理得热火朝天,那边厢,史湘云却对着那一堆堆新挖出来的泥疙瘩犯了“馋”。

她绕着番薯堆转了几圈,忽地一拍手,眼亮晶晶地道:

“这么些好东西,光看着有什么用?总要尝尝滋味才好!咱们何不研究几种新吃法,也开个‘番薯宴’,请大家品鉴品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