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明末之再造大明 > 第一卷 第11章 夷丁押住(第2页)

第一卷 第11章 夷丁押住(第2页)

“怎么了?”夏华问道。

对方为首者那人眼中含泪地用生硬的汉语哽咽道:“我的兄弟。。。生病了,好像要不行了,我们。。。钱很少,大夫不给他看。。。”

夏华哦了一声,问道:“需要多少钱?”

第一卷第11章夷丁押住

对方一愣,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急切地道:“三十两。。。三十两就够了。。。”

夏华掏出三十两银子递给对方:“拿去吧。”

对方看着夏华递来的三十两银子,没有接,而是呆愣愣地看着,然后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另外五人也一起跪下,对方泣不成声:“恩。。。恩公,谢谢您,这钱,我们会还的,您的大恩大德,我们一定会报答。。。我们对长生天发誓,如果说谎话,就遭受最酷烈的天谴,不得好死。。。”

六人都对天竖起食指、中指、无名指,这是蒙古人发誓时专用的“三山誓”手势,三指代表着天地人,以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誓言的郑重庄严。

“好了,好了,快起来吧,”夏华没有搀扶对方,因为对方身上味道太重,“快带你的兄弟去看大夫吧!”

“是,是。。。”对方鞠身弯腰地应着,接过钱递给身边一人,又招呼另外两人抬着生病的那人进入了医馆。

夏华对这七个蒙古人雪中送炭的意图是昭然若揭的:招揽人心,给自己新收一批死忠的手下。夏华既要干大事,肯定需要越多越好的忠诚手下。按照某种烂俗套路,这么做是非常容易获得死士级心腹亲信的。

当然,夏华也没那么天真,人心隔肚皮,谁知道这七个蒙古人接下来会不会真对他唯命是从,他可没打算就这么把这七个蒙古人带回去,根据他的想法,既然遇到了这种经典桥段,就顺手下一步闲棋,三十两银子而已,又不贵。

“我叫夏华,你叫什么?”夏华询问对方为首者那人,“你和你的同伴们是从哪儿来的?”

对方毕恭毕敬地道:“回恩公,小人名叫押住,是蒙古喀尔喀部人。”

听到这名,夏华一下子瞪大了眼,他仔细地看着这个名叫押住的蒙古人,心里对其肃然起敬:原来是你?真没想到我居然会遇到你!

押住是谁?后世中国人基本上没人知道他,因为他只是明末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身为扬州人并且对明末扬州史很了解的夏华是知道他的,这个押住,在历史上是一位跟随史可法参加了扬州之战、在战役中表现神勇、最终壮烈战死在扬州的蒙古英雄。

押住本是蒙古喀尔喀部人,原为满清正蓝旗的一个包衣奴仆,两年前的明清松锦之战后,他因忍受不了旗主的苛待而带着十三名亲友、部下逃至明军蓟辽总督范志完麾下,被编入“辽东夷骑”部队,一年前,范志完因畏战惧敌而被崇祯帝下令处斩,押住和他的同伴们不得不离开军营,在明国境内四处流浪,由于北方遍地战火,他们便一路南下,不久前来到了扬州。

历史上,史可法在主持扬州军政事务时,设立礼贤馆招募四方愿意加入明军、敢与清军作战的勇士,押住和他的同伴们报名投效,扬州之战爆发后,押住奋勇参战,曾一人一匹马、孤身单骑夜袭清军兵营,成功斩杀一名清军军官并平安返回,史可法赐其衣袍、酒水和银两,还在遗言中感叹道“吾虽不能保扬州,而能使一夷人知中国有人,死亦无恨”,

清军破城后,押住死战到底,坚持三天三夜,最终在身中十余箭后宁死不降、投河自尽,可谓轰轰烈烈、壮烈无比。

眼下距史可法来扬州还早,押住和他的同伴们在扬州当流浪汉、乞丐、苦力,混得很惨,身上的钱都花光了,就连武器、衣甲、马匹都当掉或变卖掉了,但他们混得再惨也没有去干打家劫舍的事,由此可见他们本性纯良。

得知这七个蒙古人便是押住和他的同伴后,夏华彻底地放下心了,他开门见山:“押住,你和你的同伴们愿意以后追随我吗?我向你保证,只要你们忠心、勤恳踏实做事,我就绝不亏待你们,会把你们视为家人,会让你们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日子。”

押住当即再度跪下:“愿意!愿意!小人七人以后誓死追随恩公!赴汤蹈火、粉身碎骨、肝脑涂地。。。我们对长生天发誓。。。”他对此喜出望外,深感求之不得。

悄悄地屏住呼吸,夏华扶起押住:“好,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相信你们,长生天为证,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是一家人了,以后肝胆相照、患难与共。”

“是!是!我们以后一切都听恩公您的。”押住几人都喜不自禁、感激涕零。

又掏出二三十两银子,夏华让押住几人都去洗个澡好好地清洁身子,再各买一套新衣服、下馆子吃饱肚子。

初步安排好押住一行后,夏华一转身,看到街道不远处乱哄哄地跑过来一群人,还听见有人在吵吵嚷嚷:“他们就在那里!”“哎呀!可算找到他们了!”“快!可别让他们跑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