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是俺娘,这是俺婆娘,这是俺的两个娃。”
“你多大了?”
“二十四。”
“唔,王阿牛,你愿意报名乡勇团练吗?”
“乡勇团练是啥?”
“呵呵,你看我们这里啊,这么多人住着,外地兵荒马乱的,保不齐哪天就有土匪强盗流寇甚至鞑子打过来,到时候怎么办?要么任人宰割,要么再次逃跑继续当难民,这都不行,夏公子打算招募你这样的年轻力壮的汉子,分发武器,每天操练,组成行伍,保护这个庄园,这就是乡勇团练,
你报名参加了也相当于保护你娘你婆娘你娃,放心,待遇优厚,不但有粮食,还有薪饷。”
“中!中!俺报名参加!”。。。
三千多名难民,青中壮年男丁近千人,夏华的乡勇团练不是什么人都收的,首先要年轻力壮、身体健康,其次要有家人。有家人,这样的人才有“软肋”,不易背叛,也才有勇气来源,敢于上阵杀敌。如果是孑然一身的光棍一条,就算年轻力壮、身体健康甚至还会武功、强悍能打,夏华的乡勇团练也不收,这种人,无牵无挂,难以控制,只能安排去当工人干活。
第一卷第21章组建乡勇团练
经过反复挑选,夏华的团练有了第一批乡勇,四百多人。
“夏公子好!”
“夏公子好!”
“夏善人好!”。。。
接连不断的问好声中,夏华频频微笑点头地巡视着他的正式开工建设的军事基地,人多力量大,有了这么多难民的加入,劳动力完全不是问题了,工匠们需要的小工杂工数量管够。夏华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难民的脸上出现了笑容,先前,他们的脸上基本上只有悲伤、惶恐、迷茫、呆滞、麻木,现在,他们看到了希望,心里有了盼头,自然大不一样了。
不仅如此,难民们知道自己现在盖的房子就是自己以后住的,干起活来自然愈发有劲头。
夏华的庄园没有农业,只有手工业,难民们除了报名参加乡勇团练的,能干活的都干活,包括妇女和大一点的孩子,根据夏华和工匠们的规划,庄园的外墙环绕整个庄园,内墙则把庄园分为“内园”和“外园”两部分,内园是夏华团队核心人员、重要人员及其家眷亲属的居住区,也是以后的“工业区”,外园是给难民普通人居住的。
除了居住用的房舍,庄园里还要铺设道路,建立集体食堂、医馆、书塾学堂、公共厕所、各类仓库、粮仓、武库、马厩、牛棚、草料场、养殖场、练武操场、垃圾场、工坊等,还要挖掘排水沟渠和看似画蛇添足实则有备无患的水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切都井井有条。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
已化为大型工地的庄园场地仍跟白天里一样如火如荼,遍地篝火熊熊,火光映空,这些火堆一是给睡觉的难民取暖的,二是照明的,大批的工匠和难民工人正在连夜干着活,因为夏华招募的工匠是分为昼夜两班的,难民工人们也被分为昼夜干活的两批,从而让整个工程夜以继日地进行,以此缩短工期。
虽然这么做要花更多的钱,但时间更宝贵。
夏华的住处,夏华和曲吉东、翁永祥、杨宁几人商议着团练乡勇的武器装备问题。
他们本就是军人出身,在这件事上自然是胸有成竹、轻车熟路。
这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也是一门大学问。
明朝在战争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正处于冷热兵器的交替期,在明朝,历史悠久的冷兵器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同时,新生的热兵器开始崭露头角、发展势头迅猛。在冷热兵器之间如何掌握平衡、取长补短,是个很重大的课题。一味发展热兵器、完全抛弃冷兵器,那是还没学会走就想着跑,重视冷兵器、轻视热兵器,又是抱残守缺。
这个时代,冷兵器就像一匹成年的狼,热兵器就像一头幼年的虎,狼正处于战斗力巅峰状态,虎还没长大,在很多时候打不过狼,但它一旦长大,必会取代狼成为百兽之王。
夏华的团练目前还做不到全面普及火器,自己做,暂时没那条件,买,跟谁买?南京的南明朝廷肯定不会卖,那些军阀也许会卖,但从他们那里肯定买不到好货。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夏华的团练眼下先要搞好冷兵器。
冷兵器里,刀枪是近身作战的,弓弩是远程攻击的,无疑,远程攻击肯定优于近身作战,但是,制作一把强弓起码需要两年,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起码需要三年,这太慢了,与其慢慢制作强弓、训练弓箭手,还不如等以后有条件了制造火枪、训练火枪手。
与弓相比,弩的上手易用程度、精准性、杀伤力超过弓,但制作成本比弓高得多,射速也不如弓,弩的射速一般只有弓的三四分之一,战场上用弩不如用弓。
弓弩只有少数人使用,组建不了弓弩手部队,夏华的团练只能在近战冷兵器上狠下功夫。
近战冷兵器种类非常多,俗话说“十八般兵器”,实际远不止十八种,但是,后世网上有句话说得好,“兵器越怪,死得越快”,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那些五花八门、奇形怪状、脑洞大开的冷兵器绝大部分没有实战价值。冷兵器跟火器一样,都讲究制式化,装备的种类越多,越拉低军队的战斗力。
大明军神戚公继光所著的《练兵实纪》道:“马上惟利轻捷锋芒,他如斧、钺、锤、挝、大刀、钩镰之类,胆大艺精能独马出入阵中者间或有之,不可以教队兵,不可堂堂当大敌也”,又道:“又有飞标、毒弩、枪、刀、戈、戟等名不一,皆可俾素习精熟者间或用之,不可以齐大队,为堂堂阵也”。
戚公的这几句话总结得非常清楚,那些极有个性、或很拉风或很酷的兵器都不适合普及装备给士兵们,一来华而不实,二来想要用好这些“非主流”兵器,必须是“胆大艺精”者,可世上哪有那么多天生神力的奇人异士?装备这些怪兵器的军人要么是军官将领,要么就是百里挑一的精锐、军中的特种兵,不能把他们的个性化装备跟普及全军的制式装备同日而语。